首页 专业知识
  • 孩子出现哪些症状该引起重视

    因为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而且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大,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是最重要的策略。那我们家长该如何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呢?我给大家列举七个孩子重要发展阶段的表现。(1)孩子到了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2)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3)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4)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婴儿语;(5)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比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6)到了十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语言;(7)到了二十四个月大的时候:没有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者是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

    作为家长,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只是告诉你孩子有可能患有孤独症,如果孩子符合了这些早期征兆的话,我们应该尽早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给孩子做一个评估,然后及早开始相关的康复训练。但是也要注意,不是说有这个征兆,孩子就是孤独症了,这只是一个参考。


  •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

  • 自闭症和孤独症是一回事吗?

    可能家长们听到过关于自闭症的多个叫法,自闭症是最常听到的,孤独症也是常用的,还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有些家长认为自闭症要比孤独症严重,实际上,这三个名称是一样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又叫自闭症或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一样,“孤独症”最早主要是被中国内地的医学界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主要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有使用汉语的国家所使用。

  • 自闭症可以治疗吗?

    自闭症孩子与外界的互动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类大脑的发展和成熟,不仅仅是生理的驱动,如基因的过程,大脑皮质结构也会受到学习经验的质和量的影响。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在两岁进行早期干预,尤其是对于程度严重的孩子而言,在两岁时及时的实施干预,会有很好的效果,一旦晚于这个年龄严重的孩子在三岁呀。在三岁以后再干预效果就不会太乐观,自闭症或许会伴随终生,程度为中度的孩子,六岁以前的干预也都会有不同的程度的效果。这种机会或许一直延续到12岁左右,也就是说六岁左右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80%到90%其余的10%和20%,会在12岁左右基本完成。

  • 自闭症的孩子还有机会康复吗?

    自闭症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交往、交流障碍、语言沟通障碍或落后,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同时还会涉及到感知觉异常、有限的认知、固化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困难、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目前国际上没有医学的治疗方法,学术界达成的共识就是应对自闭症实施“三早”原则,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大部分孩子三岁以前就会有症状,三岁以后表现就很明显了,所以那个时候他们需要非常多的支持。而且干预也会相对变得困难。

    目前还有一些家长是不愿意面对,逃避,自认为孩子长大一点就好了,但是往往会把孩子宝贵的康复期错过。早测试,发现了以后呢要去医院诊断,然后找专业的机构,给孩子做全面能力的发展测评,才能制定属于孩子个体的训练方案,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它们的需求也不一样,及早的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干预,孩子就有康复的可能性。

  • 自闭症孩子早期征兆,家长们需警惕!

    当一个可爱的小生命降临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尝试用感知来接收外界带来的信号,通过这些信号的传递逐渐一步步成长。然而像星星一样独自在黑暗中闪烁的星孩,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感觉统合功能的异常。

    光看外表,与普通小朋友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某些行为表现上却有着与众不同。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对患儿而言,一切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生活状态遭受着很大的影响,自闭症的征兆通常在孩子早期就有所表现。

    当宝宝出现以下特征时,家长们需警惕:


    语言表达 


    • 语言能力方面发展迟缓,两岁前不爱说话或者根本不说话

    • 可能经常重复说同样的词和短语

    • 说话时可能不会使用声调,或者只有单一声调

    • 喜欢用单词而不是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 沟通时可能不会使用手势或面部表情

    • 沟通时可能不愿意直视对方


    行为举止 


    • 也许不断重复一种行为,比如拍手、前后摇摆或弹手指

    • 更喜欢走熟悉的路径,对任何临时的活动都会大哭大闹

    • 也许是因为食品的形状或者颜色,可能对某些食品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

    • 可能会表现出固定的感官兴趣,比如不恰当地嗅玩具、物品或人


    与他人的互动 


    • 他们可能不会顾及其他人的个人空间,但不能容忍别人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会表现出行为失常

    • 可能对与他人互动根本不感兴趣

    • 更喜欢自己玩自己的

    • 大多数同龄孩子喜欢的场合或活动,他们不感兴趣

    • 可能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甚至是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叫到也是如此

    • 对于父母或照顾者想要拥抱的意图经常会拒绝,甚至他们自己首先做出想要拥抱的意图时也是如此

    • 当被要求做什么事情时,他们通常做出负面的回应


    自闭症对很多患儿及家庭来说影响是比较大的,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活泼可爱,然而自己的孩子沉默不语,不愿与他人交流,这让很多自闭症家长感到很束手无策。那么,当家长发现宝宝出现自闭症时,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呢?


    调整心态 及时就医


    家长发现宝宝有出现自闭症症状时,应该调整好心态,带宝宝去专业医院做评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抓住黄金干预期


    自闭症治疗的年龄越早,孩子改善程度就越明显。家长需要积极寻找专业帮助,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障碍情况和专业人员建议制定孩子的干预训练计划。


    积极配合康复机构

    选择一家适合孩子的康复机构,家长应亲自学习自闭症知识及家庭教育技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治疗,共同参与干预过程。家庭与机构相结合,这样孩子的康复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改善。


    重视家庭干预

    家长要树立孩子康复的信心,对孩子的康复要有耐心。孩子康复的希望不能只寄托于机构训练,家长始终是孩子康复路上最得力的帮手,所以家庭干预至关重要。家长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孩子一起进行干预训练。



  • 自闭症及其康复,你应知道的9件事

    自从1943年美国最早报道第一例“孤独症”开始,人类一直找不到导致自闭症的病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得病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缺乏应有的反应和兴趣: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安排违背。


    最奇特的是,与人们日常接触的许多疾病不同,没有任何两个孤独症的孩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症状,他们的表现千差万别。与其表现的复杂性一致,自闭症是一种充满未知的疾病,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认识。


    1、患病是因家长对孩子照顾不周吗?


    当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很多父母会有自责的情绪,总怀疑是因为自己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上犯了什么错误,比如把孩子交给长辈抚养,而长辈性格又很保守、内向;或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玩等。

    而事实上,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广泛发育障碍,是先天性的疾病,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并无直接关系。由于患儿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连通过度或不足,不能发挥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自闭症人士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受到障碍,使得他们无法获得有品质的正常生活。


    2、自闭症与食物、药物有关?


    上面说的“养育方式”的理论一度是解释自闭症病因的主流学说。另外,有人认为,食物中的酪蛋白导致了自闭症;更有一些人将它归咎于孩子注射的疫苗身上,特别是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三联疫苗中用来防腐的水杨乙汞。更有人认为自闭症是因为孩子出生时营养摄入不足所造成的,目前这些说法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3、智力水平异于常人?


    一提到自闭症,人们头脑中会不自主地浮现出呆呆傻傻、不会说话、流着口水的“弱智”儿形象。自闭症患者难道都有智力问题吗?曾有调查数据显示,在自闭症孩子中大约有60%~75%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问题,但也有25%至35%的自闭症患者的智商等于或高于普通人。大部分自闭症孩子的智力的确呈现异于常人的情况,但原因不明。


    4、自闭症患儿有特殊能力?


    很多人一提起自闭症,都会想起前几年的一个综艺节目上出现的一名拥有异常计算天赋的“雨人”周玮,他能够在不借助计算机等手段的情况下,计算出多位数开次方的答案,很多人看完这个节目后,都被周玮的计算能力所震撼,甚至有人觉得自闭症患儿是“被关闭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虽然患上了自闭症,却得到了“特殊能力”。自闭症也有其“好”的一面。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自闭症患者都具有“特殊能力”,据统计,这部分有“特殊能力”的自闭症患者只占自闭症患者的10%-20%,绝大部分自闭症患者仍然是一个不懂交往、不会融入、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的人。所以,得了自闭症对于患儿及其家人绝对不是好事。


    5、药物治疗有用吗?


    尽管医生有时候会使用一些药物,但药物只是针对某些症状,比如焦虑、多动行为、重复刻板行为、冲动攻击行为、食欲和睡眠障碍等。而对于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没有特效药,目前使用任何药物都收效甚微。


    6、基础好=康复效果好?


    相比起药物治疗,近年来更提倡自闭症康复训练,但正因为每个孩子的症状都不一样,在康复训练中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康复训练中,一些进入康复机构训练前能力很差的孩子有时会取得非常迅速的进步;反而是一些原本基础还不错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进步缓慢或原地踏步的情况。


    7、选较好的学校,孩子康复得更快?


    虽然有的环境对某个孩子非常适合,但是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较理想的情况下,把自闭症孩子“吸纳”进普通班级也许不是较好的选择。关于教育自闭症患者孩子的决定,一般是由父母、老师以及熟悉孩子的治疗师共同协商做出的。


    8、自闭症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


    对父母来说,孩子即使是“高功能”自闭症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是“低功能”自闭症则有可能使整个家庭陷入危机。这些家庭可能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朋友、亲戚以及相关服务提供者=不带评判眼光的所有可能的协助。为这种家庭提供“替换服务”。很可能会挽救一个婚姻或者拯救整个家庭。


    9、康复的核心:家庭教育


    家里有自闭症孩子,父母一定要知道以下几点:

    1.到目前为止,自闭症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的科学的康复训练。除此之外,尚无良策。

    2.训练一定要抓住自闭症核心目标。父母一定要知道,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不可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

    自闭症孩子最终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TA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种方法、手段。 

    3.自闭症的训练多数需要伴随终生。很多家长会认为自闭症的干预训练是阶段性的,以为孩子在经治疗半年、一年或两年后就会康复,可以去上正常的学校。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他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

    4.自闭症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需要付出绝对的耐心与毅力。家长觉得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训练孩子的最好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5.自闭症的训练越早越好,但没有“最晚”,终生都有训练价值。应抓紧6岁以前的时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对,孩子的进步会很大。

    6.所有的自闭症训练的终极目标是拥有生存下去的社会功能。要让孩子入学,在学校能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如:集体观念、进取精神、独立能力、自我保护、遵守纪律等。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接受职业培训,融入社会,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要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融入正常人之中。


  • 为什么自闭症的诊断和治疗竟如此困难?

    “早发现,早干预”一直以来都是自闭症圈内被认定的黄金准则。自闭症训练越早越好,但没有“最晚”,终生都有训练价值。特别是6岁以前是黄金时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只要方法对,孩子进步就会很大。


    但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却是一项非常难以筛查和诊断的疾病,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这也给无数的自闭症家庭带来了不可更改的遗憾。


    阻碍重重的自闭症诊断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闭症亦如是。但可怕的却是,我们对自闭症的了解远远不够,这也为自闭症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筛查不够完善

    2020.3.26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了自闭症最新的发病率和死亡报告,其中有一项数据值得注意。在36个月的年龄段中,有84%的4岁儿童接受了第一次发育筛查。

    而在我国,目前尚未有大规模关于自闭症的流调数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3岁以下被诊断的孩子的数据并不会比美国高。


    广泛大众对自闭症了解不足

    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前,相信十之八九的家长是不了解这一疾病的。不了解又如何谈及发现呢?同时,很多家长发现了孩子的落后外,通常还会抱着逃避的想法再等等看,或许过段时间就好了呢。


    广泛的谱系概念

    在所有自闭症患者中,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都很大,只能用共同的特征来涵盖所有人。一般而言,自闭症最明显的共同症状为社交沟通障碍,包括眼神交流困难、对话困难等问题。

    显然,那些智商正常,语言发育基本正常的孩子,很容易躲过自闭症的早期发现,造成自闭症的诊断更加困难。

    只能改善,不能治愈的自闭症

    吃药、打针、输液……这种普通的治疗方式对自闭症毫无作用,只能通过科学的干预提升孩子的能力。


    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由于自闭症患者的症状各不相同,发病原因极为复杂,目前还没有从自闭症患者身上确认出一种共同的医学成因,这导致研发针对自闭症的药物格外的困难。


    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

    看病向来讲究“对症下药”,目前自闭症的病因未明,且核心障碍为“社交障碍”。

    自闭症患者存在社交障碍,并不单单指他们缺乏社交意愿,还包括有社交意愿却缺乏社交技巧的患者。例如有些自闭症患者喜欢与人交流,但在交流过程中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不能理解别人的需求、不懂得转换话题,有时候还会存在鹦鹉学舌的状态等。


    只能通过行为干预改善

    由于没有独特的药物,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所能做的只有行为干预,改善行为问题,提升自身能力。其实,许多自闭症患者经过系统的干预后,发展出了良好的社会技能,拥有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


    必不可少的家庭干预

    自闭症孩子的早期干预强调一对一密集训练,也就是说要达到1:1的师生比例,每周的干预时间在30-40h为宜。如果孩子在机构的干预时长不够,需要继续进行干预,这也足够表明家庭干预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长对评估不够重视

    带领孩子科学干预的路程上,评估对其作用是非常大的。一份客观、科学、准确、恰当的评估,是有效干预的开始,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常重大。但是,目前国内的机构和许多家长对评估的作用并不十分重视。


    结语

    对于家长而言,养育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压力巨大,这是正常家庭无法想象的。所以,除了自闭症孩子需要得到我们普通人的关怀和接纳外,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也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和支持。


  • 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吗?

    孤独症儿童“会”说话,但普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现有数据表明,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经过康复训练后,随着社会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逐渐发展。

  • 模仿能教会孩子说话吗?

    模仿能力的发展,在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无语言的孩子,模仿是诱发其发展口语最关健的第一步

    如拍手、跺脚、摸头、指鼻子等。这些简单的粗大动作模仿,可以协助自闭症孩子在大脑中建立起有意识跟他人学习的想法,明白自己应该象老师或他人那样做,学会注意他人并经过大脑思考后模仿去做。

    言前期能力训练,是孩子说话前的重点准备工作,而且这一阶段是训练自闭症儿童在学会用眼睛去注视物品并学会与他人对视、用手指认想要的物品、听懂简单动作指令等的重要前提条件。

    儿童模仿能力的早期发展


  • 孤独症康复训练的九个要点(上)

    研究发现,孤独症是在儿童出生前产生的,在出生后几个月至3岁前逐步出现孤独症症状,有的起初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但功能逐渐倒退产生孤独症症状。孤独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


    虽然康复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理。


    那么康复训练有哪些要点呢?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 


    一 沟通

    沟通是所有核心技能之中最为关键的技能,因为它不仅决定了自闭症儿童能否正常发展,也会影响所有其他相关核心技能的发挥,所以对孩子进行沟通的训练应该越早越好。


    孩子最重要的沟通技能是看他能否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他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想法,而不是仅仅看他有没有说话的能力。这就是所谓功能性的沟通训练的意义之所在。


    因此,不管你的孩子目前是否具备口头或语言的表达能力,沟通训练都应该是孩子早期教育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功能性的沟通训练除语言训练外,还可以使用一些相关的手语、手势、图片和实物。


    举例来说,孩子牵着你的手把你到拉进厨房,然后把你的手放在糖果盒子上。很明显,他想要盒子里面的糖吃。在这个时候,你需要抓住孩子的手来帮助他进行功能性的沟通。即帮助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糖果盒子上或辅助他用自己的手指向糖果盒,接着告诉他说:“你真是太棒了!你告诉我你想要的东西。”然后你打开糖果盒并且帮助他指向他想吃的那种糖果。你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他最喜爱的糖果的图片,让他在想吃糖的时候把糖果的图片交给你,从而帮助他使用功能性的沟通。


    二 感官训练


    感官的挑战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遇到的。五感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其他两个感觉 - 协调平衡感觉的前庭感觉和反馈关节以及肌肉运动的本体感觉,都可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孩子的感官可能出现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参与日常活动的能力。家长应该了解这些感官的挑战是一种神经性的问题,而且对孩子来说常常是不由自主的。


    好的早期教育计划也应该包括一个长期的感觉统合训练,因为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减轻一些儿童的感官的挑战,促进核心技能训练的效果。


    三 行为训练


    行为通常是儿童和他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且所有的行为发生都有一个原因。要明白为什么儿童表现出有问题的行为,就必须先弄清楚这种行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这种功能性的行为是怎样对孩子起作用的。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行为的原因和功能,我们才能够设计一个有效的行为管理策略,用一个符合相同需要的适当性的行为来取代这种有问题的行为。因此,积极和支持性的行为的管理策略应该成为任何一个早期教育计划重要组成部分。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是他们缺乏沟通和社交技能造成的,并非他们不想遵守适当的社会行为规则,而是不知道如何去遵守。积极的行为管理策略承认孩子的差异,让孩子能够更加自信,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 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通过玩游戏来认识和了解世界。孩子们通过与其他儿童之间的互动,如模仿、轮流、合作、谈判、遵守规则等来了解和学习社会交流的关键技能。


    但是,自闭症儿童在游戏方面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他们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和独特的情绪表达方式却常常使他们被排除在同伴游戏之外。自闭症儿童要想真正地融入和回归社会必须把游戏,特别是与同伴之间的游戏纳入孩子早期教育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一个好的早期教育计划必须在同伴之间的游戏之中加入适当的社交技巧,也应该教会家长如何帮助和鼓励孩子发展这些社交技巧。要知道:自闭症儿童需要大量地训练才能便获得跟同侪共同玩耍所必须具备的游戏能力和社交技巧,所以你要尽早、尽快、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开展游戏。


    五 模仿


    模仿是一项基础技能。它影响到所有孩子未来的学习。没有模仿能力将会导致孩子学习社交技巧和沟通困难。模仿是自闭症儿童必须学会的最基本的技巧。


    可喜的是,模仿也可以通过游戏很容易学会。训练孩子模仿能力通常可以从模仿粗大动作开始,如鼓掌、跺脚、举手等等,也可以通过加入音乐疗法,比如教儿歌等来配合教导简单的动作模仿技能。当孩子变得非常熟练以后,可以逐渐把技能推广到其他的方面,并最终发展到玩假想性的游戏和模仿社交技巧上面去。


  • 孤独症康复训练的九个要点(下)

    研究发现,孤独症是在儿童出生前产生的,在出生后几个月至3岁前逐步出现孤独症症状,有的起初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但功能逐渐倒退产生孤独症症状。孤独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


    虽然康复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理。


    本期小编继续给大家分享孤独症康复训练九个要点中的另外几个知识点。


    六 观察能力


    普通孩子天生就对其他小朋友感兴趣。他们把观察其他的小朋友作为一种模仿和学习的手段。但自闭症儿童却没有通过这种认知模式来学习,他们一般并不观察他人。他们也不明白爸爸妈妈,兄弟姊妹或者其他小朋友是通过相互的观察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所以他们既不观察其他小朋友也不把其他的孩子当成榜样去学。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培养自闭症孩子对他周围的其他小朋友观察能力。


    七 运动能力


    运动技能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运动技能。粗大运动技能是指我们使用我们的大肌肉运动,如走、跳、跑、推拉、坐站等动作以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变换身体姿势的能力。而精细动作技能则是指我们使用较小的肌肉比如我们用手和手指来从事画画、写字、串珠、扣扣子、拉拉链等各种活动的能力。在游戏和每天的日常生活活动中都有很多机会来训练粗大和精细动作技能。


    许多自闭症儿童在精细和粗大运动技能方面都感到困难,因此他们常常回避要求这些方面运动技能的游戏和活动,有的孩子甚至缺乏自理所要求基本运动能力。职业理疗师可以通过把特殊的训练和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来增强孩子的这些技能。总的来说,运动技能训练游戏活动应始终充满着乐趣、互动、鼓励和参与,游戏应该适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符合干预的目标。


    八 动机


    与一般孩子不同,很多自闭症儿童缺乏在环境中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动机,即使对于游戏也是如此。有一些自闭症儿童喜欢被拥抱和拥抱人,并喜欢接触他人。周围的环境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他们也有社会性接触的愿望。另一些自闭症孩子则因为自身感觉的问题拒绝身体接触并且逃避他人。他们都显得非常孤单,始终只跟自己玩,把他们隔绝自己小世界里,对周围的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


    一个好的教育计划将识别孩子的动机并且使用强化作为一种手段来鼓励孩子参与和学习。简而言之,强化,是给孩子想要的东西来鼓励他一定的语言、动作、或者行为。在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强化形式,比如孩子最喜爱的玩具或活动、活动的时间、他喜爱影片、食物和口头表扬等。由于自闭症孩子的兴趣不同,所以他们对强化的要求往往跟一般孩子不同。应该认真了解孩子喜欢东西来并确保它对孩子有足够的吸引力。


    九 社交技能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社会性的世界,社交技巧是自闭症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自闭症儿童由于特殊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的社交障碍。他们跟他人很难建立社会关系的原因是为他们缺乏一系列的行为、沟通和认知能力。家长需要了解他们并非像其他儿童一样生来就具有这些方面的能力,他们只有被教会如何与人交往。


    训练社交技巧应该尽早开始,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为自闭症儿童以后的社交能力发展打下最好的基础。正如改变行为需要不断地训练,训练,再训练,教导社交技巧也需要大量反复训练。尤其是在教他们新的社交技能时,可能比你想象还要更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做好示范并且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模仿,反复训练他们的新的社交技能,让他们慢慢习惯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正确地使用社会互动的方式。


    写在最后


    虽然训练不能让自闭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自闭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自闭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


    自闭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 如何训练孩子的眼神?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可以通过眼神来得到确定的信号,可以观察到背后另有深意,可以感觉到对方是否真诚等等。配合我们的脸部表情,即使没有语言,沟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顺畅,例如高兴、悲伤、生气、害怕这些情绪等等。


    自闭症的儿童会忽视他人眼神中的社会信息,而非主动地避免与他人的目光接触。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眼神训练贵在坚持


    通常,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做眼神训练。这时我们可以用有声音的玩具吸引孩子,让孩子用眼神去追随这个玩具。或者做鬼脸来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觉得脸部是有趣的。


    但是,有些家长提出,眼神必须要在孩子语言出来之前练习,不然会被干扰,而事实上,当孩子社交语言能力很强时,给他做眼神训练反而进步会比较大。所以眼神训练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重要的是坚持。


    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一般而言,我们会利用强化物与孩子做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比如,我会拿着强化物,背对孩子。孩子知道我拿着强化物,只是暂时藏起来。我会等他主动来看我,只要一个简单的眼神接触,我就会把强化物给他。这样他就会知道,原来与人眼神接触这个行为是好的。


    当然,具体选择什么方法需要看孩子的兴趣,需要家长多点尝试。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具体兴趣去选择适合的方法。


    将注意力引到面部


    在孩子注视到您的眼睛之前,首先可以让孩子聚焦到您的脸上,那最简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和您的孩子面对面交流。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间没办法和孩子交流时做到面对面,比如说做饭、开车、工作等等时间,但是我们需要尽量的多留一些时间坐下来,与孩子视线的高度保持一致。比如说,一起坐在桌子旁边吃饭或者做活动时保持面对面,也可以是在地板上坐着或躺着进行互动。


    一旦孩子已经能够比较经常的看你的脸了,你就可以开始尝试将孩子的焦点移到你的眼睛上,帮助他明白你眼睛传达的信息。


    在家也能做的眼神训练


    孩子在机构听老师指令是一个习惯性的行为,机构老师利用一段时间去训练孩子的行为,使这个行为包含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强化。如果在家里家长没有进行配合,孩子的行为就不可能泛化。


    家长可以做的事是,与老师、督导沟通,配合。平时,家长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玩喜欢的活动。

    眼神的训练一定要适度,切勿强求。我们要努力去捕捉孩子和我们每次自然眼神接触的机会,耐心地去强化。让孩子学会在表达需求时候,自然进行眼神交流,从而达到沟通的效果。


  • 自闭症儿童的言语障碍与训练原则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明显增强,所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自闭症儿童的言语障碍表现

    言语有明显的异常,在音量、语速、节奏及音调上,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经常说句子时会省略词语。

    说话形式异常,最大的特点是鹦鹉学舌式语言,重复别人说过的话,重复别人的问题,刻板地回答问题。

    人称代词混用。最明显的是"我"与"你"的概念混淆不清。如在做语言训练时,老师提问:“你叫什么名字?”自闭症儿童会回答:“你叫XX。”

    对词语混乱运用,与人交谈时主题混淆。

    尽管能说许多话,但与他人交往或进行对话的能力明显受到障碍。如长时间地自言自语谈一个话题,或固执地要求他人与自己谈一个话题,而不关注他人的反应或意见。

    产生言语障碍的主要原因

    产生这种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脑损伤或脑发育不全、语言表征的缺失、异于常人的生活经验以及缺乏学习语言的内部装置,造成了患者存在着社会性障碍、缺乏视线的接触、言语与动作的刻板性以及对变化的强烈抵抗,缺少必要的语言交往能力。

    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要掌握。如教学“花”字的时候,先教学认读“花”,然后过渡到“花朵”,最后可以演变到“美丽的花朵”。

    逐步养成原则

    父母为使儿童学会说话,同样的话语叫儿童说五次、十次,有时反而使自闭症儿童拒绝说话。不必刻意教学,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不断地、自然地对他说话,让儿童了解语言的意义,便可期待他逐渐会说出话来。 

    类化原则

    其实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大多数都是在模仿别人的说话,很少有自己的语言。所以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很好的利用,根据一个句型举一反三,学说其他的句子。

    此外,要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训练还应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首先,建立起与自闭症儿童间的信任感,要想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信任是前提,必须要让自闭症儿童在内心里接纳训练者、信任训练者,只有这样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

    其次,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自闭症儿童大多容易紧张,尤其是单独面对别人时,他们会表现的十分紧张,有的还会伤害自己。所以就要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让他们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同时,也促进了自闭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养成。

    再次,注重团体的作用。自闭症儿童都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果放任自由,那么他们的情况会越加严重。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平时,要积极寻找开朗、活泼的伙伴,带动自闭症儿童一起游戏,融入集体。

    最后,尽量创造特定的情境。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更好地接受训练。自闭症儿童大多容易紧张,一紧张就无法很好的开展训练。训练中很多事实证明,给自闭症儿童创造特定的情境,对激发他们的表达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 语言发展中易被忽视的关键时期——前语言阶段

    什么是前语言阶段


    语言的发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家长应该懂得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进行培养和训练。


    前语言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对儿童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前语言阶段发展越好,将来语言能力也越强。


    沟通的能力出现在生命最早的时期,我们会发现婴儿也会轻轻地点头、微笑以及发出呵呵声。然后发展到声音、动作、微笑和皱眉等动作在内的丰富对话,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有意义的话语之前。


    所以说,沟通其实始于使用表情和动作的前语言阶段。

    沟通不只是“说话”


    随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前语言或做出表情动作的能力也都在同时继续发展。很多时候,人们不用说话,只要一看面部表情,听他说话的声调,我们就能判断出这人高不高兴。


    也就是说,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姿势和动作,这些“非言语”的方式都是人们用来跟外界沟通交流的工具。


    如果孩子不能解读并回应社交信号,比如面部表情、动作、身体姿势等,就无法知道该做什么和什么时候去做。


    引导孩子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是针对无语言孩子的一种训练方法。

    不要忽视表情和声调


    试想一下,平时我们对着小婴儿说话的时候,明知道他们听不懂,我们还是使劲逗笑他们,用的就是我们夸张的语调和变化的面部表情。


    因此,家长们平日在生活中,可以多运用表情和声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语言”本身感兴趣,对人说话感兴趣,才能顺利进行语言训练。


    通过表情动作的沟通,孩子一样可以学会社交和情绪的能力,孩子还可以将这种能力泛化,能够读懂其他人发出的社交信号!


    不要太纠结于孩子现在没有语言什么时候能说话。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进行前语言沟通训练,培养好非语言沟通也很重要。日积月累,孩子语言能力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 如何使用有效的语言跟孩子沟通?

    话一样要说,但怎么说才能入孩子的心,才能达到我们希望孩子改进的目的呢?


    以下我们将针对几个比较常见的情境,说明 —— 如何使用有效的语言跟孩子沟通。

    1、孩子写作业时


    “不要再开小差了,快点写完;不要玩了,再玩功课要写到很晚,努力一点,用心一点可以吗?......”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时,会觉得父母认为自己不专心,不努力,有种自己做不到的感觉。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说法:『你已经努力的写到这里了我看见了;我看你准备要再认真的写下一题了』......


    把孩子的注意力接拉回来到他已经完成的事,而不是未完成的事,即便他们中间过程确实有分心,但已经做到的被看见了,这样才能激励他们愿意继续努力。


    2、孩子玩具被抢时


    “有什么好哭的,怎么只会哭,抢回来不就好了,不要那么胆小......”


    一般孩子在互动时很容易会发生抢对方玩具的事,手足之间更是常见。被抢已经有够难过了,如果又不能被父母谅解,还被批评爱哭,胆小,那简直是火上加油。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说法:『玩具被抢了你很难过(生气)对不对,你想要他们不要抢你的玩具是吗?你想要小朋友把玩具还给你是吗?』......


    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在这个时候跟孩子讲道理,应该做的是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为优先,等情绪稍微缓和下来,孩子才能理性思考,这时你再陪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


    3、孩子做事动作慢


    “你怎么每次都这么慢,真的很会拖时间;你记性真差,要讲多少次才能记住......”


    当孩子听见父母常这样说时,会认为自己就是个动作慢又很会忘东忘西的人。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已被父母贴了标签,所以就更快不起来,更记不住事情,久而久之就觉得动作慢记不住事也是正常了。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说法:『今天比较慢一点,希望下次可以比这次快一点;今天忘了这件事了,下回你就不会忘了。』......


    4、孩子动手打人时


    "不是跟你说了不能动手打人吗?下次不可以再这样了!......"


    即便我们告知孩子多少次不能打人,如果他没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怒气,或用语言解决问题,那么他还是会动手。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说法:『遇到什么事时,你会动手打人呢?』,『当你很想打人时,你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吗?』......


    想出几个可行方法并和孩子一同练习,比如找身边的成人或老师帮忙,等到类似事件再发生时,可以提醒孩子,你知道有更好的方法对不对,我们来试试看。


    5、孩子说谎时


    "说谎是不对的,为什么说谎,赶快说实话!,我讨厌爱说谎的小孩..."


    孩子说谎都是有目的的,有时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责备或逃避责任,有时是希望对方被责备。


    责骂孩子只会让他们更加退缩。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说法:『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我想听听你心里在想什么』......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心他心里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只有事件的对与错,这样才能让孩子比较安心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

    以上几个情境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话不是要说的多,而是要说的好。


  • 怎样解决自闭患儿的挑食问题?

    自闭症孩童通常因为味觉与感官敏感,所以普遍存在着挑食的情况,如果自闭症孩童因为挑食,在加上固执行为,总是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一餐下来实在是很挑战星父母们的耐心。


    以下几点建议来自于美国著名的营养侦探Kelly Dorfman(凯莉 朵夫曼),希望能帮助孩子解决挑食问题。

    01、先找出口腔/感统问题

    先跟医师确认孩子的健康状况,有没有吞咽或咀嚼困难的部分?有些感官敏感的孩子不喜欢吃滑滑黏黏、软软的食物,如秋葵、丝瓜、茄子等。先花时间了解问题的所在点,在依照问题点去对症下药。


    02、解释必须吃这些食物的原因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跟孩子们解释为什么这些食物要吃,吃了可以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有时候孩子其实不是不吃,而是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也不确定那是不是食物,所以不敢吃也不愿意吃。


    03、给孩子两种选择

    我们可以给孩子口感相似的食物,并询问他要吃哪一种,比如「你要吃一块香瓜还是一片块梨?」,假如孩子不肯选,那我们可以帮他选一个。


    04、父母请控制住脾气

    当孩子总是拒绝吃某些食物的时候,又与父母僵持不下,很容易磨掉父母的耐心,甚至情绪会累积在一个爆发点上,父母只要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爆发,必要时请先冷静下来,一次挑一样食物来慢慢应付孩子。


    05、孩子的所有反应,都有它正面的意义存在

    动物或人类,都有自我寻找「自救及求生的本能」,孩子的身体对吃什么会让自己有什么感觉,孩子自己本身比父母都清楚,父母对孩子可以抱持着尊重、陪同及觉察,并在适当时机给予适当的资源。


    06、设置奖励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卡住了,并不是他不乖, 可能是他没有办法产生足够的动力吃东西,给孩子一个安全稳定的框架来遵循,这个奖励办法尽量不要是食物,如冰淇淋、棒棒糖,必须是某个对他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07、让吃饭有「开始、中间、结束」

    吃饭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对孩子来说是也是很重要的,让他明白什么时间点要吃饭,一餐吃可以吃多久,用餐完毕要把碗盘收到厨房,既使孩子抗拒吃饭,也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时间,长期下来吃饭的习惯就有机会建立起来,也不会在餐桌上拖拖拉拉


    08、渐渐增加较少加工或没有加工处理的食物

    加工过的食物吃起来总是比较有好吃,或看起来比较好看,对孩子来说也许比较容易吸引他们吃进口,但这些加工食物的营养价值就相对较少,当孩子比较不抗拒吃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增加他们肯吃且未经加工的营养食物。


    自闭症孩子挑食的因素有许多,每位孩子的状况也都不一样,有时候挑食的原因可能会超过一种以上,如果是过于执著单一食物,可能就得一点一点的增加食物的适应性,面对孩子的饮食问题,父母可能需要花些时间去试验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接受,进而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 如何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睡眠问题?

    孩子不睡觉,家长到底有多难?这个问题,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们太有发言权了。2019年,一项对自闭症睡眠问题存在率的大型调查研究显示,80%的学龄前孩子都面临着睡眠问题,这个比率是普通孩子的两倍。


    改善睡眠质量,不仅能帮助自闭症孩子改善行为,更能帮助家长减轻夜间的压力,白天才能更好地给孩子做干预。


    睡眠是如何影响孩子白天的行为的?

    自闭症孩子为什么更容易睡不好?

    家长如何改善孩子的睡眠问题?


    图片
    自闭症儿童的睡眠问题

     图片


    大多数的父母都有一段时间很难让孩子入睡。睡前发脾气、半夜醒来后拒绝重新入睡是儿童很常见的行为。

     

    研究人员认为,导致自闭症症状的生物系统也可能是自闭症患者出现睡眠问题的原因。研究人员仍在试图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的原因,但是他们发现,对睡眠问题进行改善也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孩子白天的行为


    图片
    睡眠和白天的行为有什么关系?
     图片

    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活动,睡眠甚至能帮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将经历转化为长期记忆。


    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情绪波动时保持冷静的能力,这些都有可能受到睡眠不好的影响。

    此外,睡眠不足的孩子会出现运动障碍,阻碍日常活动,比如进食和梳洗。那些有睡眠问题的人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多动、攻击性和重复性行为。 

    图片
    评估失眠原因
    以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睡眠
     图片

    马洛博士的睡眠研究建议对所有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进行失眠筛查。她还建议对孩子进行评估,看看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医疗状况,比如导致癫痫发作、呼吸紊乱或肠胃问题的因素。如果存在这些情况,需要将儿童转介给专科医生接受治疗。

     

    睡眠问题也可能是孩子服用药物导致的副作用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和睡眠专家一起决定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或者改变剂量。


    图片
    治疗失眠的药物及补充剂
    图片

    很多补充剂都经过了评估,其中褪黑素是最有希望治疗失眠的,它已经被证明可以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睡眠情况。研究还表明,它能减少白天的问题行为,例如多动、重复以及强迫性行为。

     

    然而,证明褪黑素有效的研究,只涉及少数儿童还需要研究人员对更多人群进行研究马洛建议,在给孩子服用褪黑素或其他补充剂之前,家长应该先用行为干预来改善孩子的睡眠问题。


    图片
    自闭症孩子睡眠问题的行为干预
     图片

    行为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的睡眠问题,包括可以减少白天的压力,并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就寝习惯。

     

    “孩子可能存在这些问题,比如喝了咖啡,看了刺激的视频或者在睡前玩电脑等。”马洛博士解释说:“我们真的在努力找出问题所在。”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强烈鼓励父母减少孩子睡前看电视或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孩子们在睡觉前应该卧室外做一些安静的,不那么刺激的活动。这样孩子在睡觉之前就会平静下来。一些自闭症孩子对于视觉提示的理解要比口头指示更好。在卧室墙上贴上一系列描绘良好就寝习惯的图片,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


  • 自闭症孩子情绪失控有妙招,这几个步骤要记牢

    情绪失控是自闭症谱系孩子常出现的状况,有时孩子的情绪失控好像是说来就来,但孩子每一次情绪失控的背后都是有其原因的,可能是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也可能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

    父母在应对孩子情绪失控的状况时,其实也有一定的处理原则,今天小编就带这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


    1、深呼吸,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当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父母请先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急着要孩子不要吵闹,不要觉得孩子的失控让父母丢脸了,更不要急着大吼、大叫,而是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2、不急着处理,让孩子先发泄一下

    接着,在不影响他人的状况下,先让孩子发泄一下当下的情绪,父母用大骂、大吵的方式制止孩子的失控情绪,前几次对孩子来说可能有效果,但后面父母们就会发现好像越来越制止不住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


    3、观察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

    难道父母在孩子发泄情绪的当下,只能干巴巴的看着孩子情绪失控吗?其实,这个时候是父母最好观察孩子的时间点了,在孩子情绪失控的当下去回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情绪失控,是不是当下有什么声音让对声音敏感的孩子无法忍受?又或者当下的情景是过去孩子很惧怕的情况等等。

    孩子情绪失控的当下,父母们千万不要急着困扰,仔细观察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失控,才能帮助孩子应对处理。


    4、订定可行的应对方式并实施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失控就可以帮孩子订定出适合孩子的应对方式了,当孩子再次的情绪失控时,就可以应用定好的应对方式,在处理过程中观察孩子的情绪是否有改善或缓解,并依照孩子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5、教导孩子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

    例如:当父母观察到孩子是因为某项练习孩子总是做不好,孩子因为怕练习做不好被父母骂,这样的情形导致下一次孩子要做练习前,因为害怕又被父母骂,所以就会先哭闹。

    这时,身为父母的我们应理解孩子当下的心情,帮孩子说出内心感受,并协助孩子处理当下的问题与情绪。


    6、情境塑造与演练

    由于自闭症的孩子泛化能力特别差,所以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孩子才能牢牢记住,因此父母可以协助孩子塑造情境,并与孩子一起进行演练,透过演练可以帮助不善表达的孩子去熟悉该怎么做。


    7、与孩子沟通与讨论 

    最后,父母可以找机会与孩子一起讨论该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自闭症的孩子通常不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们面对不同情况,提出问题,让孩子主动思考可以怎么做。


    “当父母”也需要练习,因为我们都不是生来就学会如何当父母,与孩子一起处理孩子的情绪障碍,也可以让父母们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孩子的某些反应是不是也曾出现在我们的童年中,从这些障碍中教学相长,彼此进步。


  • 孩子总是重复语言?几个应对方法别错过

    自闭症儿童大都有明显的语言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会发生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各个环节上,比如孩子总是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发一些稀奇古怪的音、重复一些无意义的词语。


    这种情况在无语言和语言能力较弱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听不懂的“火星语”时总是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

    01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总说“杯子掉了”,家长以为孩子说的都是无意义的话,其实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前因的,孩子因为自己将杯子不小心碰掉了以后,妈妈斥责过孩子一次,孩子当时的心情是紧张,害怕的,于是孩子把紧张,害怕和“杯子掉了”这一个事件联系到了一起。孩子说“杯子掉了”的时候,其实在表达的内在含义是“我现在很紧张,很害怕”。


    这时我们才真正了解了孩子的内心想法。想要和孩子沟通,我们先要学会观察。这时候就要让孩子放松,做自己想做的事,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玩。当孩子找到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可以开始借助这个东西和孩子玩起来,建立感情以后再慢慢沟通,最后再介入学习内容。

    02

    模仿孩子”


    模仿能力与发音是息息相关的,大部分发音是需要孩子去模仿完成的。如果孩子没有模仿能力,那么就需要去帮助他建立模仿意识。不要放过孩子偶然的一个发音机会,只要儿童发出某个音节后,立即模仿他刚才发过的音,并且观察他是否对你刚才发出相同的音做出的反应。


    家长模仿儿童无意识的发音,让儿童模仿而再次发出相同的音,使孩子无意识的发音转化为有意识的音,再从头开始模仿一个固定的音,然后转变为另一个音,以至更多的音。

    03


    提高孩子持续注视的能力


    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口型与发音都需要保证孩子持续性关注的基础上才能学会。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好,那么孩子的语言康复进度就会缓慢一些,发音与口型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他们的参与程度、训练的接收方式、能力也都与注意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运用一定的物品或按他们的要求给予他们满足,让他们能按要求去做,以此提高孩子的持续性和注意力。

    04


    扩展、泛化孩子的语言


    很多孩子经常会发出一些单音节词,比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娃娃”。但是他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是不会正确使用的,甚至按照指令也无法正确说出。这是因为有的孩子说话没有节奏,无法区分具有类似音节的词语。家长可以将孩子所会的音进行组合,比如“娃娃爱爸爸,爸爸爱妈妈,我爱奶奶”等,提高孩子的口型转换能力和应用能力

    05


    从熟悉和接近生活的内容入手


    只有熟悉和接近生活的语言才是儿童所熟悉的,只有熟悉的内容才有利于儿童练习,这会带给他们比较多的语言刺激和语言复习的机会,才能给他们提供运用的自然环境。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从生活入手,从实际入手,这是训练内容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达到迁移训练的目的。

    纠正孩子的无意义语言,塑造功能性语言,在提高自闭症孩子的语言能力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孩子与外界、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家长需要把握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孩子的沟通行为仔细的进行观察,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帮助孩子将无意义的语言转化为有意义有情境的使用,渐渐的孩子的无意义语言就会变成“合适”的语言了。

  • 怎么在日常生活训练孩子社交?
    孩子社交能力的提升,不只是在学校靠老师教,更是发生在每天日常的生活起居上,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上


    起床
    孩子要穿衣服、刷牙,这时候你一定要直接指令他:“穿衣服!”“去刷牙!”吗?

    不一定。用更多的非语言信息代替指令会更好。比如可以用手指指他的衣服、用手嘴模仿做刷牙的动作孩子会更有可能看你。过看的表动作来尝试理解家长的意思,而眼神关注是后续很多重要基础。



    吃饭

    起床后吃早餐,你为孩子准备了他喜爱的食物,然后你就看着他吃或者直接喂他吃吗?
    这样做不一定好。你可以换成“分享”的方式:
    跟孩子说:“你看,妈妈给你做了你喜欢吃的汉堡、牛奶哦...”,同时做喜悦状:“哇,这个三明治看上去很好吃哦...”
    分享是很重要的沟通,家长要不断示范这种技能。同时分享也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
    晚上做晚餐,很多家长会自己忙着做饭而把孩子“晾在一边”。其实,你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参与进来

    1

    和孩子一起做

    询问孩子想吃什么,让他询问家里的其他人想吃什么,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征询他人的意见。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做主食、洗菜做菜。


    2

    吃饭时

    饭菜上桌前,可以让孩子帮忙拿筷子摆筷子、拿碗,数量、摆法、位置顺序等都是很好的沟通契机。吃饭的时候,多跟孩子分享做饭的感受。甚至你还可以尝试让他喂喜欢的玩偶吃饭,这是在练习他的假想游戏能力。增加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3

    饭后

    吃完晚饭,可以主动叫着孩子一起收拾餐桌,一起刷餐具,这也是和孩子建立合作互动的好机会。普通孩子会主动关注周围的人在干什么,并且做出观察学习。



    生活间隙

    在生活间隙中,比如做家务时,通常家长会让孩子闲着,自己弄自己的。和做饭同样的,也让孩子加入进来:

    1

    邀请孩子一起做

    比如你要洗衣服,可以示范如何洗——把脏衣服倒进洗衣机、然后倒入洗衣液,最后关好门拧开开关……当然,要给他适当的辅助。

    2

    教给孩子怎么正确做

    如果孩子犯错,不要批评,要允许他们犯错。同时这样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机会,你可以让他想想办法,给予必要提示。
    比如洗完衣服后晾衣服时,不同的衣服和衣架其实有匹配,可以训练孩子观己拿的衣服,然后拿去适当的衣架给你。如果拿错了,耐心地告诉孩子“你看这件衣服这么宽,这么小的衣架是不是挂不住呀?...”
    再比如叠衣服时教给孩子怎么叠。在孩子适应一种叠法之后,可以展示一些不同的叠法,让孩子感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变化。

    善于选取这种相对简单孩子又还不太会的事情让孩子和你一起做,这样孩子既不会很快丧失兴趣,又有需求观察你是如何做的。

    游戏时间


    1

    积极回应邀约

    抓住孩子任何形式的邀约机会。比如孩子可能会拉着你的手要你参与游戏,此时你可以为孩子提供语言或者更合适的方式邀请你参与。
    当然,孩子邀请你的话,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你应该尽量积极回应,参与游戏。

    2

    和孩子轮流玩

    适时创造轮流机会,比如孩子和你玩抱高高,你可以说:这个娃娃也要抱高高,我先抱你,然后抱她。
    那么当你在抱娃娃的时候,就要求孩子等待和持续关注。如果发现他失去耐心,那你在给予他鼓励的时候,也可以先加快节奏,缩短等待的时间。

    3

    加入假想元素

    比如孩子在玩车,你可以说:“我们开着车子出去吃饭吧……没油了,应该去加油站了……”很好地切入维度

    有时候,你也可以故意假装自己分心了,在该参与的时候停顿下来,创造他来吸引你注意力的机会,这种对社交中断的修补,也是很重要的技能。


    家长最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最有机会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当然,这需要家长和孩子都坚定信心、保持耐心。
    相信这样不断地在生活中进行尝试,孩子的社会性终究会有大的提升。


  • 孩子不会说话,靠口肌训练就能解决?

    我的孩子到现在还不会说话,需要做口肌训练吗?

    我的孩子挑食,需要做口肌训练吗?

    我的孩子说话不清晰,是不是需要做口肌训练?

    ……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语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突出的症状之一,很多人都给“口肌训练”贴上了神秘的面纱,孩子的各种语言问题,认为只要进行口肌训练就能解决。

    单做“口肌训练”真的能让孩子说话吗?

     

    什么是口肌训练?

    口肌训练,即口部肌肉训练,它的实质是介入知觉刺激,以提高口腔咽颌的生理功能,包括嘴唇、下颌、舌、软颚、喉和呼吸肌肉的活动。

    通过口肌训练,可以使儿童的口腔感知触觉正常化,增强口部肌肉的独立活动能力,改善发音说话能力,提高儿童说话的清晰度,另外对于儿童喂食更有其重要作用。


    哪些孩子需要进行“口肌训练”?

    总的来说,唇部、下颌、舌头、软颚、喉部和呼吸等功能存在问题的孩子,都需要做口肌训练。


    下颌和唇闭合能力不足:流涎

    一般幼儿到两岁后,在使用杯子、用吸管喝水,都不会出现流口水的问题,但自闭症儿童流口水却相当普遍。

    口腔敏感度不正常

     口腔高敏:对触觉输入反应过大。这类孩子,由于对食物的味道或质感有过敏反应,容易引起呕吐、拒绝进食的情况,这些孩子排斥刷牙、不喜欢被人触踫口部,甚至不能忍受富质感或多汁的食物,例如:西兰花、橙、薯片等


     口腔低敏:对触觉输入反应过少。这类孩子的味觉很弱,特别偏好吃浓味,甚至辛辣的食物,例如:酸辣汤、番茄酱,导致有流口水或出现喜欢把食物塞进口腔的情况。


     混合性触觉敏感:任何高敏、低敏或正常敏感度的组合。表现为孩子不喜欢发“KE”音,因发此音时会触碰上颚。


     波动性触觉敏感:反应随时间、天气、环境等因素而改变。


     防御性触觉敏感:对触觉刺激有负面或情绪的反应。做训练时,注意不要一开始就直接从孩子的面部做起,否则会引起孩子惊慌从而影响训练的效果,要按照手部→背部→头部后面→面颊→嘴巴→口腔的顺序一步步来。


    唇功能不足的

    唇无法闭合、不能圆唇嘟嘴、不能展唇微笑的动作等。

    舌头功能不足的

    舌不能伸出舌外、后缩、左右摆动、上抬、无法协作运转等。

    言语气息运用控制较弱

    如说一句话的时候,没说几个字就换气。

    吞咽功能障碍

    如咀嚼有困难;进食困难,容易呛咳。

     


    口肌训练是必须的吗?


    研究表明,语言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需要建立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并不是所有不会说话的孩子都需要进行口肌训练,让孩子开口说话并不只是“说”那么简单,当孩子不会开口说话时,要全方位了解不会说话的原因,我们要思考孩子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孩子吃东西有困难,应该马上做口肌训练。

     要考虑孩子是否掌握了语言前技能,例如对视、专注力、安坐能力,模仿等。因此如果孩子不说话,也不看人,不理人,那么他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口肌训练,而是语言前技能的训练。

     分析孩子当前语言发展顺序,很多家长等孩子好不容易能开口说话了,又开始纠正发音不清晰。其实当孩子刚学会开口时却强行要求孩子说清楚,一方面违背语言发展顺序,一方面容易让孩子觉得说话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降低了“说”的兴致。

    因此当孩子出现不会说话、构音不清的情况的时候,家长不能盲目跟风进行口肌训练,首先我们要清楚孩子当前的语言发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分析孩子目前孩子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免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 孩子开始发出声音,就可以教孩子学说话了

     孩子无意识的会发出“啊”“喔”“嗯”“哈”“噢”等声音,就可以开始教孩子学说话了。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促进孩子语言发展,让孩子多开口说话,爱上说话呢?


    1、创造语言环境


    平时,家长在照顾孩子时,或者跟孩子一起出去时,都是语言交流的好机会,家长不要放弃任何能够跟孩子说话的机会。比如说在外出时和孩子说说周围的景物,“蓝天”“花”“大树”“汽车”“红灯”,随时指认生活用品,增加语言刺激。总之,大家尽量多用语言和孩子交流。


    2、积极回应孩子的任何语言


     孩子发出“咿咿呀呀”“哦哦哦”或者其他声响时,家长及时回应,模仿孩子的声音和语调。就像孩子真的在和你说话一样,孩子会很喜欢这种互动。每次孩子的语言尝试都被积极回应,更容易激起孩子对于发声和语言交流的兴趣。回应和互动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看着孩子的眼睛,争取和孩子有眼神互动。


    3、说话要讲究方法

      虽然孩子还不会说话,但可以感受到语调,家长说话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如果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要升调,哄孩子安慰他时,应降调。还有家长和孩子交流时,语句要简单易懂,不妨多用,拟声词和叠词。可以采用缓慢的长音、高音来说话,句子要简单,并配上夸张的表情。比如说吃饭,可以放慢我们的说话速度“chi-fan”,并把嘴巴张大,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这样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并学会说话。



    4尽早开始语言刺激

      每天用温柔的语气坚持和孩子说话,语速要放慢,要伴着优美的旋律就更好了,但是切记要适度,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能变成喋喋不休,内容也不要太多,否则会适得其反。


    5、使用手势


    教孩子用手势表达需求,比如他想要一个东西,会用手,一直指着它,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可以趁机告诉他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跟孩子说话时要降低语速,多说几遍。


    6、孩子对生活中听到声音好奇的时候,多跟孩子互动


      播放生活中的声音给孩子听,比如关门开门的声音,水龙头流水的声音,炒菜的声音,下雨的声音等。孩子仔细倾听这些声音的时候,家长可以立即就这些声音和孩子互动。比如抱着孩子按门铃,嘴里也模仿门铃的声音,“叮咚~叮咚~”。比如下雨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看雨,一边说“哗啦啦~哗啦啦~下雨啦~”。


    7、儿歌


    韵律简单,重复的儿歌,也可以很好地“磨耳朵”


    8、游戏互动

      孩子天生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互动中发展其语言习得能力,效果不错。平时大家不妨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做游戏,在欢乐的气氛中,孩子可以快乐的学习语言。



    此外,教孩子学说话,除了技巧和方法,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 作为家长是什么角色

    首先,家长必须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或者你在扮演着什么角色,你是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老师,同时也是老师的合作者,你更要成为孩子的伙伴,每个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妈妈要比其他妈妈更有耐心,给孩子足够的爱,作为老师要努力学习专业,才能帮孩子尽快康复,作为伙伴,要像个孩子,表情、动作、语气都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融入孩子的世界,作为合作者,要把在老师教的技能,回家制造机会、创造情景,做生活泛化,让孩子所学技能应用到生活中。

  • 帮助自闭症孩子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

    对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家长们多数会有两种情况:1、一分一秒不能耽误,这一般是对自闭症有基本认识的家长,2、家长逃避,不愿意承认或怕别人知道,还有就是抱有侥幸,认为长大一点就好了,因为孩子还不是很严重,所以等等看,为什么要等,是等着自闭症消失吗?自闭症绝不会因为年龄大了就会自行消失的,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展的障碍,他是神经元连接的一种特殊情况,不要等到他外在的症状很明显的时候才开始行动,真的是当他大脑处理他所接受的信息的时候,那个时候就会有明显的症状了,并且也增加了干预的难度,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在孩子开始有征兆的时候就要立即开始行动。

  • 了解九大气质 教你读懂孩子

    1956年,美国纽约大学一批儿童发展学家长期追踪观察一群婴幼儿,发现他们除了在生理以及智力上的差异之外,也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这就是“气质”。儿童发展学家把气质分为九个项目来评估:

    活动量

    活动量大的孩子喜欢动个不停。好动的特点,经常让父母手忙脚乱。而活动量小的孩子,则喜欢一些比较安静的项目。


    规律性

    指包括睡醒、饮食、排泄等生理时钟的规律性。


    趋避性

    指孩子第一次见到新的人、事、物的時候,所表现出来的,要么接受、要么退缩的态度。喜欢“回避”的孩子,在接触任何新的人、事、物的时候,大多退缩。相反,“趋”类的孩子,基本上很容易与人打成一片,接受任何新事物。


    适应度

    指融入和接受新的人、事、物的难易程度。


    反应强度

    指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或者喜怒哀乐和需求表达的强度。


    反应阈

    指引起某种反应所需的刺激量,除了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之外,还指察言观色的能力。


    情绪本质

    指一个孩子外在的表情是快乐、友善还是不快乐、不友善。


    注意力分散度

    指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的容易程度。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外界刺激而产生反应。


    坚持度

    当孩子正在从事的某件事情,遭到外力阻碍的时候,他们克服阻碍而持续下去的程度就叫坚持度。


    以上这九种气质,其实在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但教育教养的效果却受到家长和孩子气质配合度的影响。作为家长首先要懂孩子,然后再针对孩子的不同气质因材施教。


    针对以上九种气质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养方式。


    活动量

    对于活动量过高的孩子,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每天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发泄过度的精力。因为绝大部分精力消耗掉,所以当他们需要安静地从事某些活动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相对的配合。

    而对于只喜欢静态活动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尊重,再逐步引导和鼓励他们从事一些比较温和的运动,来增加他们对于运动的兴趣和信心。


    规律性

    对于规律性很差的孩子,需要利用外在环境的限制来增强他们的规律性。

    对于过度规律性的孩子来说,由于生活作息缺乏弹性,导致他们对于突发的改变格格不入,这个时候可以适当让孩子的生活增加弹性,比方在有规律的生活中,临时增加个别孩子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趋避性

    对于趋避性属于“避”的孩子,可以在他们熟悉愉快的情景中,开展崭新的活动。并且,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家长应该积极引导,让孩子反复学习了解,促使他们的改变。而对于极端“趋”的孩子,家长要教会他们放慢速度,了解事物全貌,并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适应度

    如果一个孩子适应度很差,那么他就需要更有耐心地,以循序渐进和交互抑制的方法,来接受新鲜事物。

    比方,在孩子准备进入幼儿园的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左右,家长可以在互动的时候讲有关幼儿园的好玩故事,带着孩子观摩幼儿园里老师和小朋友愉快游戏的情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对幼儿园不再陌生,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慢慢接受并且适应崭新的生活。


    反应强度

    孩子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的程度,不一定和他们内心真正的感受等量。反应强度激烈的孩子,他的好恶表现会超过他实际的情感程度。家长不应该被孩子表面的反应强度蒙蔽,同时也要教导他们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反应强度。

    而那些反应强度微弱的孩子,很容易让人忽略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人感觉他们没有脾气,所以他们的需求比较难以察觉。作为家长要提高敏感度,鼓励孩子用适当方式大胆表达他们的反应。


    反应阈

    对于反应阈低的孩子,接受他们的敏感性,不要认为他们是来“找事儿的”。反应阈高的孩子,也就是感觉比较迟钝的孩子,可以经常提醒、询问他们的感受,或者用其他感官系统的帮助。


    情绪本质

    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要考虑他的开心是不是他真的很高兴。而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即便收到喜欢的玩具,可能也没什么表情。家长要学会辨别,并且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来进一步判断。



    注意力分散度

    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家长要随时关注并提醒。在学校,尽可能坐在离老师比较近的位置。在家里,尽量减少环境的干扰。面对注意力不容易分散的孩子,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就要找到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或者物品来吸引他们。


    坚持度

    坚持度高的孩子,非做到底,非找到答案不可。而坚持度低的孩子很容易就放弃,他们无法感受到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就感。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一件工作分成几个部分,让这件工作比较容易完成。


    了解孩子的九大气质理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找出亲子互动的最佳方式;了解孩子的脾气产生的缘由,教会孩子更多表达自己的方式,不仅能减少孩子这种行为的发生率,也能以此推动日常教学。


  • 清华爸爸分享三个自闭症儿子的干预秘籍

    清华爸爸老詹有三个儿子:


    • 大儿子今年24岁,正在读大学,他是在弟弟们被诊断自闭症后才被发现也是谱系的;


    • 二儿子小宝今年7岁,2岁时被诊断自闭障碍,他被诊断那一年老三阳阳刚刚出生。小宝除了有自闭谱系障碍,还伴有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 小儿子阳阳今年5岁,他也是在2岁多被诊断的。


    老二被诊断自闭症后,老詹就开始带着孩子干预,这一坚持就是五年。现在,小宝和阳阳已经正常上学,并且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中英双语交流都没有障碍。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老詹在给孩子干预中的心得体会。


    目光交流和听从指令是基础

    自闭症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而什么会影响社交呢?


    老詹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目光交流和听从指令。


    人和人之间目光交流是天生的,然而很多自闭症孩子缺乏这个功能,需要帮助建立。有了眼神对视,才能更好地发展跟人的关系。


    高强度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我们都知道,自闭谱系障碍的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老詹认为,神经系统障碍想要克服,就需要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直至形成条件反射。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针对他们的薄弱点,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各个突破。


    老詹回忆说,小宝喜欢玩小汽车,在最初训练儿子的眼神时,自己会跟小宝面对面坐下来,然后把所有的小汽车都拿走,然后引导着小宝看自己。


    小宝看一眼,给他一辆小汽车;再看一眼,再给他一辆;


    就这样从刚开始一天只有几次目光接触变成十几次,再变成几十次,上百次……

    仪式感很重要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生活中的仪式感很重要。


    老詹讲,为了给孩子们做好榜样,他们家庭成员之间讲话,也会把:“谢谢”,“再见”,“请”等礼貌用语常挂在嘴边。


    每天在接孩子们放学时,也会要求孩子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些小小的仪式感,都能帮助孩子一点一点的学习社交。

    多运动,有好处

    自闭症孩子的很多伴随症状都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比如协调力、精细力、平衡力、团队合作等。


    所以,在陪孩子的过程中,老詹加入了很多运动游戏:踢球、跑步、游泳、跳跃……在陪阳阳和小宝运动的过程中,老詹还会融入目光交流、听从指令训练。


    家长在干预中的重要性

    跟孩子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家长!


    老詹回忆道,小宝在1岁半以前还会叫爸爸妈妈,后面突然出现倒退,一个字都不会讲了。于是,一家人重新开始教他讲话,每天不断地重复:妈妈,妈妈,妈妈……终于,小宝学会了叫“妈妈”!


    然而,小宝不管看见谁,都只会喊“妈妈”。


    于是,家人又开始教小宝发“爸爸”的音。但是小宝学会“爸爸”后,妈妈又不会了,见谁都是爸爸!


    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每个人充当自己的角色,继续教!妈妈教“妈妈”,爸爸教“爸爸”,外婆教“外婆”,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小宝终于一个词一个词都学会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谱系孩子的未来,永远都是父母最关心的事。老詹认为,作为家长,我们要在心态上乐观,在行动上积极,帮助孩子建立好基本的自理能力,剩下的路让自己走。


    所以,与其担忧未来,不如抓住当下!


  • 自闭儿总情绪不定?“灭火”需要这个好方子!

    带过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小孩的情绪大多不稳,遇事不顺就闹脾气,但大多通过“转移注意力”“讲道理”等手段哄哄就可以解决。


    但同样的情景对于自闭患儿的家长无疑是个难事。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吗?  也许你不知道对他来说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讲道理吗?    且不说他是否能理解你所说的话,发脾气的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等他闹够了?    可孩子的“闹”有时可以持续1个多小时,甚至有些孩子在着急的时候出现自伤,让事情更严重。

     


    那就只能顺着孩子的心意吗?


    不!在面对一些事情,该给予孩子引导的便要加以指导,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要开展这一步工作,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要正确看待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急?




    和我们一样,无论是开心还是生气,都有一定的原因,只是他们表达出来的形式有所不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些父母会将原因单纯归咎于“自闭症”导致的,但这个说法并不全对。并不否认,有大部分自闭症孩子由于大脑存在发育迟缓而致使孩子的注意力和控制力等方面比正常儿童都会弱一些,不懂得控制情绪,但也不是主要的原因。

     

    另外,自闭症孩子的感官也较常人更为“敏感”,遇到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声音,温度等变化时,进而让他们身体感到不舒服时候,他们也会尖叫,哭闹。

     

    再有一个要考虑是不是孩子的需求没有顾及到。自闭患儿没有足够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不够,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想法,这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急脾气的原因之一。



    当发现孩子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高的时候,应该考虑我们是否强化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吃不到饼干,一哭就立马可以吃到;到了收玩具时间,但孩子还没玩够,你一收,他就开始尖叫,发脾气,为了不影响周边的邻居,你不得不让他继续玩;不想去幼儿园就一直闹到你同意等等。

    这些默认型动作确实是可以一解燃眉之急,但正是这些看似可以缓解的方法让孩子误以为发脾气等同于达成心愿,而致使孩子会一直想用让这个强有力的武器来完成自己的愿望。



    找到原因后,又该怎么办?




    家长的情绪是影响孩子心态的重要因素。但多数的父母总会潜意识跟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一旦有这个想法,不但问题没能解决,反而使自己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有些家长会打骂孩子。

     

    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调整自身的心态,在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势,对于缺点也给予适当的提醒。

     

    对孩子为什么突然发脾气进行大概判断,如果是身体不适而导致发脾气,家长可以先进行肢体语言的安抚,比如:抱抱等,看看孩子的情绪是否有所缓解,排查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对部分有语言能力的孩子,可以通过言语、手势等了解孩子闹的原因,并引导孩子不舒服的时候该如何表达。一些没有语言能力的孩子,可以先记录孩子发脾气的可能因素,发脾气时间及持续时间多久等。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设置一些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做了哪些事可以获得其相对应的奖励;

    比如跟孩子玩滑梯等活动,让孩子排好队,轮流等待玩等。


    对于孩子发脾气的干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一定是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否则随着孩子的生理发育,到了一定年龄,届时家长想要多做管理也很难做到了。


  • 面对自闭症孩子心力交瘁,家长如何绝境逢生?

    养育一个自闭症孩子,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负重前行,尤其是精神上的压力。孩子刚诊断时的冲击,还有陪伴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压力,在我们内心深处,永远都是一个随时会疼痛的伤口。


    学个心理学来“防身”,一边康复孩子,一边疗愈自己,只要心理够强大,谁还不是个“乘风破浪的闭娃妈”!


    苦练接纳内功


    作为谱系家长,从孩子被诊断之日起,接纳孩子就是我们终身需要不断修炼的内功。怎么练?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曾经寄托在娃身上的远大理想“断舍离”!

     

    犹记当年初诊断,医生那番刻骨铭心的忠告:“赶快康复训练,孤独症需要不断持续的康复训练和终身支持,有的一辈子都需要人照顾。”


    所以孩子被诊断自闭症,简直就是家长的噩梦,心理学专业术语叫做“创伤性事件”,据调查显示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干预,大家平均需要两年的时间来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而孩子被诊断自闭症障碍这个阴影,可能一辈子“如影随形”。


    家长只有,从零开始,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和安排我们的生活,才能接纳孩子“残障”这个事实。


    学会睁只眼闭只眼


    养娃这件事,不能太较真,如果只盯着问题看,眼里全是问题。所以本着生命健康第一原则,适当睁只眼闭只眼吧!


    别把自己和孩子往死里逼,眼里多找找孩子优点,学业能力有限的娃,切忌死磕学业成绩。


    很多时候,当我们死纠结孩子的某个问题,其实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情绪出了问题。


    换个角度,换个心态,适时按下暂停键,睁只眼闭只眼,多找寻些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吧!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中国古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单打独斗的妈妈们太辛苦,而且特别容易抑郁,所以家长们,打造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很重要。


    要让自己有喘息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自己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正能量,才能带着孩子更好地康复、学习、生活。

     

    首先,孩子爸是你最亲密而休戚与共的战友同盟:


    这是你的第一支持系统。千万不要说孩子爸是猪队友,说着说着,他就真的成了你口中指望不上的父亲。


    老公只要带娃就点赞,绝对一百个放心不多一句嘴,还要在朋友圈使劲表扬强化。不要把自己整成女超人、女汉子,在老公面前装嗲示弱永远错不了,不要总是指责老公,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做事风格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亲人是你最强大的后盾:


    有什么不能倾吐和诉说的苦衷,最好的倾诉对象就是我们的家人,比如父母、公婆,他们也是我们带孩子最有力的帮手。

    有朋友让你更爱自己:


    三五闺蜜无话不谈,一起吐槽工作中的烦心事,隔三差五聚餐、逛街、买衣服、摆拍,再互相吹捧一番,感觉自己就是人生达到高潮的娇小公举。

     

    无论是老公,亲人还是朋友,打造好我们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自我疗愈不可缺少的外力支持。


    面对孩子心力交瘁之时,我们如何绝境逢生?


    著名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说,在挫折面前,我们通常在心里会有两种故事:


    1、绝境逢生的故事


    这类故事里,通常有一个很糟糕的开头。主角遇到各种困境,但随着不断努力和探索,他会走出困境,过去的纠结也豁然开朗。即使痛苦无法彻底消除,但他也会积极接受,去获得内心的安宁。


    2、堕落污染式的故事


    这类故事,主角最开始生活是不错的,但是被现实生活的麻烦、困境、不幸打破,打垮。而这些不幸就像病毒一样污染了他和他原先的生活。从此他变得无能为力,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堕入深渊,或在悔恨中怀念过去。更不好的是选择自杀,与世长辞。


    面对困境时,这两种故事,你更倾向于哪个?更直白地说,当你特别难受,无法解脱,难以自拔时,你更相信好事的发生,还是坏事的延续?


    丹·麦克亚当斯认为,我们内心秉持的故事模式,会自然地暗示、引导我们的行动。


    结语


    在你被眼前的局面搞得焦头烂额、无比痛苦的时候,在你感慨自己已经万箭穿心的时候,除非你真的想这样一直痛苦地过下去,否则,请在此刻开始,在心里鉴定的相信绝境逢生的故事模式。


    这个“绝境逢生”的故事,虽不会像电影里一样迎来皆大欢喜的好结果。但是这种“绝境逢生式故事”的心态,就是我们寻找方法克服困难的武器,它能助我们走出困境。


    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当下的自己,一定会感激此刻的一切积极与努力!

  • 没有灯的长夜里,请把自己点亮

    对于任何一位拿到自己孩子确诊自闭症诊断书的家长,看着上面的那几行字,想必都是不能接受,甚至不愿接受的。周围的各种声音慢慢静了下来,一片死寂;头顶上的天空渐渐黑了下来,不再有光。


          但是,日子还要继续过,向前的路还要走,孩子的病还要治。相信每一位从低落的情绪里恢复出来的爸爸或者妈妈都没有放弃,只是这前路即将黯淡且又漫长,到底要走到何时才是尽头?


          通过各种途径,我见到过有孩子声泪俱下都拗不过强制完成既定目标训练的父母,哭着也要把任务做完。这种情况下孩子完成了又能怎样,是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是加深了被强制的痛苦,一次次累积从而厌恶康复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感受不被理解和尊重,情绪得不到释放还被强迫继续做不开心的事。长此以往,亲子关系更是朝恶化方向发展,或者是孩子已经对这些场景麻木了,慢慢磨掉了自我意识,也丧逐渐失了和其他人交流的欲望。



          欲速则不达。这个时候,最需要家长冷静,宽容,耐心。莫要让一时的气火攻心,急躁上头,毁了孩子,也毁了自己。惟有在这条漫漫康复之路上,把自己点亮,才能照亮孩子前进的每一步。


          希望每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不要让康复训练的目标高过孩子现有能力本身的水平。


          康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满足家长的急切期望,抚平家长内在的焦虑,而最终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具备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够自己独立自主的去生活。


  • 把握好这几件事情!比干预还重要!

    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有一群孩子在成长途中不小心迷路了,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对于这些孩子,人们送给他们一个暖心的惯称叫“星星的孩子”。他们不盲,却对世界的缤纷和身边人视而不见;他们不聋,却对外界的声响听耳不闻;他们也不哑,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300万自闭症患儿,平均每10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自闭症,全球目前自闭症患儿已经超过6700万。


    患有自闭症的小孩不是“不听话”,而是“听不懂话”,表现出的漠然和不屑绝非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你即使讲的话再通俗易懂,在他们听来也只是个“声音”,根本理解不了。


    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场景画面感及味道等带有感官的对他们来说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对感知杂乱的他们来说更是个折磨,因为感知觉的异常导致让他们的行为看起来更为怪异。至于在说话方面,星孩们更是个难题,他们基本都不懂得在哪个场景中应该用什么适时的词语,通常他们会用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作为家人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01

    多体会



    作为星孩的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尽快地使自己面对现实,尊重星孩的生命价值,且更要清楚意识到自己作为家长对孩子应当承担的责任。客观的观察星孩们的世界,试着体会他的不容易;多一份包容,从细微点发现孩子的长处,动态地评价孩子的变化很重要。


    另外,无论寻求多么高端的专业机构帮助,对于星孩来说,家庭也是他们的主要训练场所。


    02

    多赞美



    孩子在一步一步成长,这是每个父母都在期盼的事。对于星孩的家长来说,固然孩子在这成长的路中要稍微慢,我们也可以试着跟随星孩的脚步,慢点。换个角度来看待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不要以这是孩子“本应该”做的去要求星孩。相反,可以学会把对孩子按正常成长轨迹的期待值降一步,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


    忽略他与常人稍有不同的行为,用心去挖掘孩子的长处,发自内心的赞美,并将其尽可能的表现在你的肢体语言里,包括面部表情。创造一个温暖的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亲人给予的赞赏与鼓励。


    暖心贴士:

    对于星孩来说,他们虽然语言能力很低,甚至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却异常敏感。周围人一些的细微变化他们虽然不说,心理大抵都能感受的到,你是高兴,惊喜,还是愤怒,嫌弃。

     

    只有在发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中,孩子们才越来越配合,可能原先不愿意学习的东西也会慢慢主动要求学习;又或者在某一天,以前迟迟学不会,或被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也都学会;生活中这些一小点细节的进步和及时赞赏都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03

    多参与



    家长还可以试着参与星孩的游戏活动,通过参与到患儿的游戏交往中培养亲密感。当然,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试着给患儿发出指令,引导患儿采用适当的方法完成。使患儿可获得更多的交流经验,从而可以使患儿能够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


  • 自闭症就是性格孤僻

    不了解自闭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自闭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自闭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 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

    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自闭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教育是一种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自闭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

    自闭症曾经被认为是由所谓“冰箱妈妈 ”造成的。这种理论把儿童自闭症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给子女们的关心和爱太少。这种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而且没有任何依据,但它似乎仍然时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来宣泄情绪和归咎责任。事实上,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 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

    你可能经常会听别人,有时甚至有的医生说,“ 孩子长大就会好的 ”。这样的话如果是出于安慰尚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专业判断则是不负责任。事实上,很少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发展状况非常担心,你最好立即寻求自闭症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观望和等待只会使你失去为孩子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宝贵的时间。

  • 自闭症儿童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

    自闭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太明白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

  • 自闭症儿童都是“爱因斯坦”

    虽然一些天才有可能表现出自闭症或者亚斯伯格症的某些特点。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自闭症儿童在数学、音乐、记忆、日历、或科技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并不具有这些能力,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

  • 自闭症儿童就是不会说话

    自闭症是一个谱系疾病。这个谱系包括了从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到具有相当复杂的语言能力。亚斯伯格症的儿童不仅语言发育没有滞后,有些还可以使用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学究式语言。

  • 经过药物医治,自闭症儿童能够成为正常儿童吗?

    自闭症被定义为一种终生的精神障碍。自闭症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与一般儿童很不一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让自闭症儿童从根本上彻底地康复。我们现在真正可以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长处,根据孩子自身的特长,鼓励孩子充分地发挥好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帮助他克服困难和挑战,扬长而避短。很多家长寄希望通过某种疗法或者药物可以立即完全治愈自闭症,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疗法和每一个新的和时髦的疗法,希望速战速决从此彻底地治愈孩子的自闭症。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常现实。其实,自闭症更像是孩子身上独特的一部分,你所需要的首先是了解和接受他,根据孩子的特长找出一些方法积极地加以引导,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这并非是要你放弃给孩子寻找医治和治疗的努力,而是让你正确地看待自闭症。挑战自闭症更像一个马拉松长跑,我们在起跑以前首先要调整好我们的状态和心态,而不是急着要立即结束它。

  • 一旦超过一定年龄,再进行教育意义就不大了

    很难想象一个人超过一定年龄学习能力就丧失了。实际上对于任何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是有益的。诚然,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吸收和记忆新的知识和新经验都相对容易,学习和积累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并没有停止,只是学习的行为方式和性情变化以一个较为稳健的步伐推进。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所导致的,而非他们学习能力下降或放缓。早期教育的确十分重要,但即使错过了早期教育阶段,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放弃孩子的整个人生。事实证明,一些在七八岁之前还没有开始讲话的孩子,通过干预以后仍然可以开口讲话。有时候孩子的进步不太明显,有时候孩子甚至还可能出现倒退,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他们都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 自闭症儿童的所有行为问题都是由自闭症所导致的

    不管有没有自闭症,我们每个人都从我们的父母身上继承独特的性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综合体,都有他自己特有的性格、情绪、喜好和行为。自闭症可能影响孩子思维方式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影响孩子的某些行为。而孩子的大多数行为则是他们自己性格特质的一部分。有些家长把孩子所有行为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孩子的自闭症,即便是孩子有自闭症,他们的大多数行为也会跟其他同龄儿童相似。比如,不肯分享玩具和抢玩具都是三四岁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典型表现。你了解孩子越多,你就能越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态度和看法。

  • 如果第一胎是孤独症,第二胎有没有可能还是孤独症?

    如果没有明确的基因检查,生第二胎确实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90%以上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也能生下正常健康的孩子;如果第二胎生女孩,患病的危险性更低;从世界各国的案例来看,连续两胎生孤独症孩子的例子很少。

  • 性格内向是自闭症吗?搞清楚,不要闹出笑话!

    许多父母常常会留言询问,孩子不爱说话是不是自闭症?孩子跟我出去,一见到不熟识的人就喜欢躲在我的身后,这样是自闭症吗?那自闭症和性格内向有区别吗?

    内向性格是什么 


    广义来说内向性格的人一般是安静的、低调的、深思熟虑的,而且很少参与社交活动,甚至对社交会带点恐惧,内向性格的人在独自的活动中感到快乐。比如:阅读、写作、画画、看电影等等。


    美国卫斯理学院的心理学家强纳森 齐克(Jonathan Cheek)又将内向性格细分为四种,分别是社交型、沉思型、焦虑型、保守型。


    1

    社交型


    社交型的人倾向于小群体社交,只喜欢和亲密的家人朋友聚会,宁愿一个人阅读、玩电脑,也不喜欢跟一大群不认识或不熟的朋友聚会。

    2

    沉思型


    沉思型的人不是不喜欢社交生活,他们只是更喜欢沉浸在自我的内在世界里,他们常常自我反省、思考且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3

    焦虑型


    焦虑型的人通常对自己的社交技能没什么信心,很在乎他人的想法,也害怕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他人垢病,所以宁愿一个人,但是当一个人独处时,他们又会想太多,常常担心自己会不会做错事而招来他人的反感。

    4

    保守型


    保守型的人的特质是对于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有所保留且思前想后,“心动不如马上行动”这句话是不会从他们身上看到任何一丁点的影子,什么都要规划好再行动,慢慢来是他们的最佳写照。


    也许很多人会说,他感觉上述几点特质,他不只具备一项,那是因为人的性格本身就是多样性的,很难去绝对的细分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种特质,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也认为没有人是完全的内向或完全的外向。



    自闭症是什么



    一般的社会大众把自闭症误解为“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社交”等等,也因为对自闭症有这样的误解与想像,才会将自闭症与内向性格画上等号。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自闭症的诊断必须要具备其两点特质:社交沟通和社交互动有持续性障碍、局限且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与活动。


    1

    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不擅长与他人眼神交流、不懂得察言观色、缺乏模仿能力、与不会识别他人的情绪等。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所以没办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但对某部分的自闭症孩子来说,他们仍然渴望社交,只是他们对理解他人语言与互动有困难。


    2

    行为局限与刻板

    行为局限与刻板则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二,有些自闭症会在某些情况下做重复的动作,如:转头、甩手等,或者日程被更改时大哭大闹,对于喜欢的事物沉迷。



    内向≠自闭症

    内向的人就是自闭症吗?

    不是!内向的人初与陌生人交流时,有的会现出害羞、不敢说话等现象,但多半与人熟悉之后就不会出现问题了,但对自闭儿来说,与亲人相处之间都会缺乏眼神交流,并且只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还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

    此外,内向的孩子,话可能说得少一点,但是话少不代表不会说话,并且,没有沟通能力上的问题,反之,自闭儿可能就真的没有说话、沟通的能力。


  • 今天你辟谣了吗??大众对自闭症患者的十大误区

    对于自闭症孩子,大众总是存在诸多“误解”:


    ✦ 在公益活动里,自闭症孩子可以画出技艺超凡的画作;


    ✦ 在电影作品里,《雨人》里的Dustin Hoffman、《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他们要么智商超群,要么只是遵循一种比较古怪的行为模式——这种社交方式在当下甚至还显得有点可爱。


    ✦ 在大众记忆里,自卑内向、不会说话、精神病、傻子、没有感情……是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类似误解不甚枚举,然而真实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


    1、自闭症是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有些人认为,大人抚养孩子的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患有自闭症,尤其是孩子的母亲。自闭症的发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任何关系。但仍有很多不明就里的大众,会以这种说法来中伤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们,对他们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压力。


    2、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

    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都是有感情的,只不过,自闭症孩子不容易理解别人的感受,也无法把自己的感情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其实,许多自闭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富有同情心,在一定的干预引导下,自闭症患者一旦理解了另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与感受,他们会以真正的同理心做出回应。


    3、自闭症孩子不喜欢交朋友

    每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病情较重的儿童来说,和他人建立友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都会和其他人建立很好的感情。更多的时候自闭症患者是不知道如何建立感情关系,而不是不想建立感情关系。


    4、自闭症是一种心理问题

    自闭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引起自闭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尚未有过后天形成自闭症的案例。


    5、自闭症就是一种精神病

    自闭症孩子其实更接近残障儿童,只不过聋哑盲儿发生故障的是“硬件系统(耳鼻喉)”,而自闭症孩子发生故障的是“软件系统(大脑神经)”

    记得有一位美国精神病医生曾这样描述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儿童是力图从这个世界逃出去,而自闭症儿童是从来没有进来过……”


    6、自闭症患者都有暴力行为

    没有经过康复训练的自闭症孩子可能会出现推搡、打人现象,但这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和本心,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一种错误表达。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改变的。


    7、自闭症患者是天才或智障

    有些人认为自闭症患者是天才或智障,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自闭症孩子在数学、音乐、记忆、日历、或科技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技能都很一般,甚至不如一般人。


    经过有效科学的干预,自闭症孩子可以很好的提高自理和理解能力。面对自闭症患者,不要有“他们是天才”的设想,也不要有“他们是智障”的定位,我们要根据患者本身的特定情况,对他们作出客观的判断。


    8、自闭症孩子的表现都一样

    没有任何两个自闭症孩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症状。

    自闭症孩子核心问题都是一致的,比如、语言的问题、社交问题、特殊行为模式等,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都有。

    然而实际上,有些自闭症孩子不愿意和人交往,冲动行为不多,和外界联系较少,另外一些自闭症孩子有强烈的交往愿望,话很多,但是不懂技巧,不会和外界交流。


    9、能力再差的孩子也会成长

    自闭症孩子随着成长发育,也在发展,只是成长速度比别人慢。

    自闭症孩子也有自尊,伴随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也有看待世界的想法,当别人对他不接纳、不友好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们某些技能会随着年纪增长而自然提升,但情绪和行为问题却可能随着年纪的增长更多,需要家长去关注。


    10、自闭症不能上学/会影响正常孩子学习

    经过一定训练、获得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和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大部分自闭症孩子是可以进入正常学校就读的。

    而且让孩子上学不仅有利于提高障碍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更有利于帮助普通儿童与障碍儿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 前庭失调表现

    1平衡感差,姿势或动作迟缓

    2晕船,晕车,容易疲劳,总感觉没精神

    3不喜欢荡秋

    4不喜欢坐电梯,电扶梯

    5不爱爬高

    6对高处毫不害怕,不停的动

    7极度喜欢转圈或摇晃。

    8动作笨拙,不容易维持平衡,动作不协调

    9辨认方向有困难

    10过度谨慎,不敢尝试新事物

    11喜欢静态的游戏或活动

    12时常要求大人抱他,扶他,牵他

    13动个不停坐不住

    14不停的跳,摇晃身体或头

    15喜欢在沙发上跳,坐摇椅或坐转椅或者倒立

    16转圈很多次不会头晕

    17荡秋千,荡很高荡很久才肯停下来

    18害怕跌倒

    19怕高怕走高低不平的路

    20怕上下楼梯需要紧抓扶手

    21洗头的时候害怕向后倾或倒立

    22全身松软,松垮

    23帮她穿衣服,感觉四肢特别软

    24趴在地上无法抬头,双腿,手臂

    25拿勺子,握门把,拿剪刀常常抓不住

    26过度用力的抓握物品

    27排便困难,经常便秘或尿裤子

    28经常跌倒

    29幼儿期没有经历过爬得

    30双手交替动作困难

    31单脚站立踢球困难

    32画画时,两手交替使用,没有发展出优势手

    33划横线时过程中会换手画

    34听不出声音来源,声音方向

    35拼图,搭积木有困难


  • 宝宝踮脚走路是为何?

    踮脚走路在婴儿时期很正常,当你的孩子超过三岁还用脚尖走路,或当孩子大一些时才开始用脚尖走路,你应该带孩子去做检查,这可能会是神经系统的“软信号”。


    对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来说,掂脚走路可能与处理感官刺激障碍有关,孩子会尽量用较少的脚的部位走路,以避免袜子和鞋的感觉,或者光脚走路时地板、、地毯、沙土和草地的感觉。孩子还可能会有视觉空间或重心方面的感官异常


    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教孩子指认身体部位,辅助孩子用脚跟走路。

    2、让孩子在小蹦床上跳动,拉着孩子的手或让孩子抓住一个安全把手,交给孩子用脚跟着地。

    3、请按摩理疗师对孩子的跟腱进行拉伸运动,缓解由于踮脚走路引起的小腿肌肉紧张。

    4、观察一下,穿什么样的鞋会对孩子有帮助,是穿比较软的还是硬的,穿什么样的袜子舒适,厚的运动袜还是薄袜,或没有缝合线的袜子,或者反穿袜子。

    5、对较小的孩子可以穿带响的鞋子,当脚跟着地时会发出响声。

    6、咨询按摩理疗师,看孩子是否需要高帮鞋或矫正鞋,帮助孩子支撑脚部合适的位置,放下脚跟。


  • 孤独症儿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处理尖叫和发脾气问题


    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或其他遭遇的感受,大人们也往往揣摩不透孩子所有的想法,及时地去满足他们的愿望或需求,去帮助他们及时地解决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常出现尖叫和发脾气。自闭症老师或者家长能做的就是对孩子的表现特点,做出正确的猜测,用合适的方法处理.

    1、因为没有语言可用,来达到他想要的东西

    (1) 当孩子为了得到糖果、糕点、冰淇淋或想要(买)感兴趣古怪的东西时,会持续几个小时的尖叫或大声叫喊、跺脚、踢东西、撞头、大发脾气等。

    (2) 处理的办法——消退法

    a) 在街上或商店等场所里发生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尽快地把他从现场拖走(即逃离现场)。

    b) 在家里,一旦出现尖叫、发脾气时,只没有自伤行为,就应当不予理睬,并坚持到他平静为止。还可以把带到单独的房间(隔离室)内,隔离一段时间,待他停止尖叫、发脾气后,立即给予很多的关心和爱抚或给他表扬和赞许,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记住,不予理睬的终了不给奖励是无用的。在不予理睬到他安静时,需要时间才能起作用,“还需要(训练者)钢铁一般的神经,加上聋子一样的耳朵”,才能获成功。

    (3) 当孩子发生尖叫、发脾气时,千万不要想以某种东西来“安抚”孩子,

    达到平静。其结果,反而让孩子“意识到”

    ,想要得到东西,就要用尖叫、大发

    脾气来达到。另外,也不要用拍打、吓唬的办法来阻止。

    (4) 当孩子稍大些时,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和使用词语时,若发脾气,可能用

    坚定的声音或态度对他做出反应会有效。

    即是他可能去听从这些“常规的”控制方法。

    2、对某些实际上无害的某种东西或环境产生恐惧或烦恼。处理办法:尽快弄清原因(

    可能是失去控制)尽可能迅速地阻止这种反应,在原因弄清后,让孩子离开这种会使他恐惧和脑火的环境,使他感到舒服。离开环境后,若仍尖叫、哭闹不休,可用消退法处理。

    3、对生活中往往变得无法忍受的混乱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如某种声响的刺激) 

    处理办法:仔细的计划、安排有助于避免这种场面的生活环境。如在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上合理安排,来错开使他产生过敏反应的背景。

    4积极地对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能及时,适当地对事对物做出反应,反馈给大人们。这样大人就可以及时地满足他的需求和愿望,及时帮助他解决种种的困惑和烦恼,使他不再尖叫和发脾气。



    二、处理破坏性行为问题


    由于自症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存在着障碍,不会做建设性的游戏,往往想通

    过考察他们身边一些事物的简单性质来消磨时间,而出现的许多破坏性的行为。破坏性的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如为了“探索”周围事物是怎样的,他们可以把书本、

    窗帘等撕开,用积木去打破电灯,从撕裂声或破碎声中得到令他们满足的刺激。他们不理解,大物件装到小物件是不行的道理,就把它们统统地破坏掉。为了嗅嗅某些味道,他们将弄到的排泄物涂洒在墙壁上等等

    矫正的办法

    1、提供一个让孩子无法进行破坏的环境。如:

     (1) 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一个好环境,把易碎贵重的物品藏起来,或放到

    他够不着拿的地方。

    (2) 提供一些摸上愉快,看上去兴趣的摔不烂,易搬动的,大而坚实的物品

    让他去玩。

    (3) 有条件的家庭,

    还可以装饰一个无法破坏的专门房间或专门玩的区域让

    他去玩。

    2、当破坏行为出现时,采取的最好办法是阻止他尽快地把他从这种行为中

    转移出来。

    (1) 用大喊大叫或愤怒指责阻止孩子破坏性的行为是徒劳的,

    打骂的行为也

    是不可取的。

    (2) 可以用拥抱、搔挠的游戏或做一个孩子喜欢动作、事情,让他转移注意

    力,贴切的转势利导,就会让孩子明白,这样行为是被禁示的。

    3对语言理解较高的患儿,

    可用一些表示与他行为相关的用语。

    如对他说:“这是爸爸的,那是妈妈的”东西;“别人的东西不能动”,……。当他有好的反应时,立即表扬他、奖励他,使他慢慢意识到不能随便动用或破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4、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是设计一些使他感兴趣的活动,找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去做。如给他一块画板,让他去涂画,做简单的家务事,玩有趣的游戏等,让活动贯入他每日生活的内容里,才有可能逐渐地淡忘并放弃他那“破坏性的行为”

    5、对于一个具有严重性破坏性行为的患儿,在其行为消失之前,最好是仔细地监护他,跟踪他。


    处理社会交往方面令人难堪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在交往方面存在着质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对交往的乏趣,也表现在与人交往中不适应甚至难堪的行为。如,用手拍打的方式,用刻板重复的语言等与人交往。又如,他们不会根据社交的情景和场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至在当众下说出令人难堪的话,做出令人难堪的事情来,使父母和别人感到尴尬,也影响了他社交的发展。针对自闭症儿童不能约束、长时间、经常地提供令人想起发笑而又滑稽的社交故事,应该选取制止并教育的原则进行矫正。

    矫正的办法


    1、进行“社交行为调整能力”的训练

    (1) 家长和教师必须订出一系列的社交规矩,以便提前采取行动,防止“不

    适应”行为出现或重复发生。

    (2) 每当他出现不良的社交行为时,你要合理合情地,立即、坚决地加以制

    止,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他就会明白,不能那样说,不能那样做。

    2由于对社会上的规则、规范不理解而出现的与社会不相适应的行为。

    如,在商店里,拿起东西就吃、就走,不付钱。在当众下无知地脱裤撒尿等。做出与社会规则、规范相抵触的行为。处理的办法是:一旦这种困难行为开始,就紧紧拉住他,同时用坚定的声音告诉他:“不行!“不准碰!“不能拿!”等,让他开始明白到“不行”是严格禁止的。之后,再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制订出系列的计划进行训练,以增进他学习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进行购物游戏,开商店活动,如厕的方法等活动。

    3、进行日常社交常规的训练,并纳入生活的内容。自闭症儿童一旦学到一条规则,往往会在各种情况下都遵守。如:待人、接物的礼节训练;客人来去的迎送礼貌训练;在社交场合的礼仪的训练等等。

    4、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和老师在孩子面前说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大人们骂人的口音和语调,诅咒语的强烈感情和语气,给患儿鹦鹉学舌创造机会,他们会用这些话语,反复地再现给别人。大人们丑陋的行迹或举动,也会形成他们刻板的动作的模式。所以家长和老师的社交语言和举动应当有优良的风范,要因自身的缺点或坏习惯给孩子树立不良行为的标本。

    同时,家长和老师要一遍一遍地跟他说,

    每次都要用简单易懂的话语,

    让他

    最终明白,决不能去谈论人们的外表,衣着和行为举止。因为那样,别人会不高

    兴的。

    四、处理拒绝变化、固执原样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重复性,常常要求事物保持老样子甚至拒绝变动。如,固定地坐在某一位置上,走某个固定路线的路等。

    这种固执不变的行为,实质上是他们从感情上企图把事物的秩序引进他们的

    世界(混乱、封闭)中。他们不懂得事物变化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变化的规律,也不明白变动后将发生什么?给予他将带来什么

    ?所以拒绝变化。当环境变动时,们难以接受,甚至大哭、大闹,长时间的尖叫。

    处理办法:

    1、拒绝配合他的刻板僵硬的行为,把生活安排得有秩序、有模式,让他了

    解到发生了什么之后,会使他感到舒服、安全。在孩子有了准备之后,才引进变

    更。在拒绝变动训练时,要和蔼、耐心,还要坚持不懈,始终一致地不允许孩子

    继续那种带来诸多不便于日常生活常规的行为。

    2、用塑性改变的方法

    在朝着建设性的各项活动前进的时候,不妨有意识地在生活的每一天里,许多方面都有一点小小的变化。如,安排课程项目,时间或内容的变化;出门上街时,行走的路线的变化;家中摆放的家具,装饰的位置、形式的变化等。渐渐变动的生活环境,让他慢慢地习惯常规的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规律。

    威特莫(Witmer)在他的文章中描述了一个更难的问题。有个叫唐的小男孩拒绝与拿在手中的一张卡片分手。如果把卡片拿掉,立刻就用手指甲重重地挠脸。威特莫安排了一名护士与他呆在一起。孩子狂怒地尖叫,而护士保持和蔼、耐心,但是坚定不移。她随同孩子一起呆了几个小时,时而放掉他的手,要是他的手指头往脸上放,立刻抱住他。最终唐小孩可以没有卡片而呆在那里,不再伤害自己。本来,也可以用一种比较缓慢的不使他感到烦恼的办法,那就是每天晚上在唐睡

    觉之后,从卡片上切去一小块,直到卡片消失为止。

    3、对孩子坚持从事特别的生活常规,拒绝配合孩子刻板不变的那套做法,须要家长

    (老师)的勇气和坚定不移。事实上,家长有方的训练会使孩子得以安慰

    而没有任何的有害作用。一旦问题得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将得到进一

    步的改善。当家长(老师)下决心去阻止孩子种种令人不便的习惯时,重要的要着手去处理一种出现令人讨厌的严重的行为。

    这样任务在初始阶段处理,一经生活常规牢固确立之后,再处理别的问题,就更容易些。人们要达到目的,

    须要在过分刻板和太少结构化二者之间,

    做出行得通的选择,而选择的界线和依据要以特殊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巧妙的结合。

    4、积极地帮助患儿培养许多合理、适应变化规则的训练。

    (1) 安排孩子感兴趣,积极主动参与的建设性的活动。

    (2) 用另一种新鲜的生活常规去代替那僵死不变的常规。


  • 解决孩子发脾气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被孩子经常发脾气的问题弄的心力交瘁,有些孩子可能会自己打自己的头,用头撞墙,手边的东西都扔地上,趴地上打滚,哭闹的时间会很长,无法停歇下来。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打骂更容易造成反效果,适时正确引导与良好的沟通才能调整孩子的情绪。

          凡事有其果,必有其因。要掌握孩子情绪调控的“妙方”,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常见的一些基本的原因有:

    有时候,孩子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又不会表达,就开始闹腾,横竖都不是,情绪特别烦躁不安,容易激怒。


    有时候,孩子在外面商场里看到特别喜欢的物品,食物或玩具就缠着爸爸妈妈非买不可,爸爸妈妈不答应,就开始大哭大闹。有时候,爸爸妈妈答应孩子出去玩,或者去吃好吃的,但是因为突发情况,改变计划了,孩子就不依不饶,开始发脾气。


    有些时候,孩子有要求,比如让大人陪同一起玩,或让大人拿吃的玩的给他,但是大人可能正忙着某个事情,一下子腾不出手,会让孩子等一会儿,孩子就无法等待,开始发脾气。还有些时候,跟小朋友或大人一起玩游戏,需要大家轮流进行,孩子不懂得轮流的概念,只管一个人玩,不顾别人,轮到别人的时候,以为别人抢了自己的,也开始大哭大闹。


    孩子感到生气,或者失望,或者委屈时,因为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也不知道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就只会通过哭闹、发脾气来表达和宣泄。


          孩子们往往是因为不会主动沟通,不懂得恰当的表达,同时也不理解别人的意思,就特别容易产生情绪行为问题。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拒绝改变,喜欢凡事都一成不变。当你改变他玩玩具的方式时,当你改变出行的线路时,当你打破他的常规时,他就会大发雷霆,久久不能平息。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去观察孩子发脾气前的诱因,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前预防和避免。

          对于孩子因生理原因导致的,我们要仔细观察分析,对症处理。

          孩子如果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发脾气,家长就要反思一下,是否你每次都是因为孩子大哭大闹就妥协,最后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是这样,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只要发脾气,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家长一定知道孩子哭闹、发脾气的原因。若孩子的目的是获得物品、获得关注。如要抱抱、想吃棒棒糖、想喝饮料等等,此时家长应该首先依据行为训练的原则,在理解孩子的要求之后,对他提出反要求——告诉他应该怎么表达,给予辅助,并奖励正确的表达方式。若孩子的目的是逃避某件事情、某样物品,想要削减孩子的情绪问题行为,家长就要以孩子逃避不了为目标了。   


          如果孩子已经发生哭闹行为且不能停下来,可以尝试运用“忽视法”。当孩子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时,忽视法是首选的,特别是当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是以吸引他人关注为目的时。在这种情况下,大人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孩子不正确行为的强化。因此,只要适当减少对其不正确行为的关注,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在削减不正确行为的同时也在建立社会适应性行为,这通常会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会很难,因为孩子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得到以前所能得到的关注。这个阶段家长最难坚持,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原则,过了这一关,再帮助孩子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表达需求,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情绪行为就会减少。

          使用忽略法时请注意,一定要保证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没有危险因素,并且忽略的是不正确的行为而不是忽略孩子,忽视不正确行为的同时要强化正确的行为,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要比单一采用忽视法有效得多。

          我们还需要教会孩子轮流与等待,这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否则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孩子学会了轮流与等待,就能够融入到跟小伙伴一起的活动中,也能够享受到活动的乐趣,别的小伙伴也不会因为他不守规则而把他看成另类。

          其实,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情绪失控,根本的原因还是孩子没有掌握表达情绪的方式沟通方式。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对于各种情绪的认识和表达。


  • 孩子在公共场所尖叫怎么办?

    在出游过程中孩子会时不时的给你个惊喜,这足以让我们兴奋······

    但是在出游过程中,有些孩子有时也会令人很头疼,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尖叫,乱跑,胡闹等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不符合场合场景的行为,惹得周围人频频回头,搞得自己非常窘迫。

    虽然在家三番五次的嘱咐孩子,好像没有效果,训斥他也没用。

    在我们家长培训时讲到过关于孩子行为得问题,我们要掌握基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解决能力。要知道孩子尖叫的背后是什么,前因后果,孩子的这些不适应性行为不仅会出现在旅途中,还会出现在商场、超市或者公交车。怎么办呢?


    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容易情绪紧张,尤其是在漫长的旅途中因为种种不方便、不舒服引起疲惫和焦虑,又或许在嘈杂的商场中,可能就会用哭闹或者跑跳来发泄。

    一些家长任由孩子哭闹,遭到别人白眼,一些家长一味训斥,同样也会遭到白眼,其实这些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式。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道: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飞机,这位妈妈给每一位客舱的乘客写了一封道歉信,还发了糖果和耳塞,以防孩子哭闹。然而孩子全程都很乖。这位妈妈赢得了所有乘客的尊重,让大家拍手叫好。试想,有这样的母亲,就算孩子有哭闹,乘客们能不理解吗?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各位家长借鉴。她能够如此清晰礼貌地写这样一封信,能够如此低姿态地向周围人表示抱歉并送礼物,会考虑他人感受,想必在平时也会很好的教孩子如何保持平静


    简单分享一些建议给带娃出门倍感头疼的家长们:

    1:自闭症的孩子都会存在社交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避免大声训斥孩子,让孩子闭嘴,因为孩子出现强迫的行为时,家长不可能让他马上停止。更不能忽视,感觉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对于别人异样的眼光无动于衷。而是赶紧平静的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环境,依据具体的事情,慢慢的消除孩子的压力与紧张。这样做不会影响到别人,也不会当众训斥孩子,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影响。

    2:让孩子多经历,多见识,鼓励孩子适应各种环境,而不是创造环境去适应孩子,让孩子习惯陌生环境,适应有很多人在的场合,适应长时间旅行的场合。

    3:家长要耐心,当你全程都在和孩子互动,孩子自然会产生安全感,极少焦躁

    4:一定要教会孩子用语言或肢体正确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用哭闹情绪来表达。

    5:当孩子表现好时,一定要给予奖励强化。(这里可以是在你预期的时间内没有出现不好的情绪或行为)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出门,每一次经历,每一次体验,接触的每一个陌生人,都是一场探险,一次成长,一个获取经验的机会,这个过程里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反应,只要家长们不焦不燥,平静思考、理性对待,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陪她稳稳地向前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


  • 为什么先教孩子模仿拍手?
    家长问题

    1、能听懂生活中的指令,有了理解力还要模仿大动作吗?


    2、模仿大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3、提高配合度?


    4、为以后模仿语言打基础?


    5、我的孩子学会了拍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没用吧?


        首先家长要明白,我们教孩子的不是拍手、跺脚、叉腰这些动作,而是能力。模仿的先决条件有:模仿动机、注意力、动作能力、记忆力。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四个前提


    模仿动机

    大多数人做事都是有动机的,孩子亦是如此,可能是想要得到强化物,可能是害怕妈妈的打骂,都会使孩子配合学习。当然刚开始很多都是外部动机,即不是依靠自身喜欢学习,而是受到他人或是其他因素才配合学习,但我们提倡使用强化,而不要惩罚孩子。


    注意力

    当孩子在模仿任何一个动作时,首先要有注意力这个基础,在他的大脑中形成模仿意识,并对自己的身体发出指令,才能依照指示做出相应的动作行为。


    动作能力

    家长要教给孩子做拍头的动作,如果孩子的胳膊举不到头的位置,又怎么能完成这个动作呢?


    记忆力

    家长做完一个动作需要3秒,孩子的记忆力只有2秒,没等家长做完孩子就忘了要做什么。所以,记忆力也是能不能完成模仿的一个必备条件。


    很重要的一点

        只有当孩子掌握了模仿技能,具备参与能力,取得了进展之后,才能开展其他高级能力领域的训练项目。如果孩子尚不具备就坐能力,缺乏参与、模仿技能时,家长应首先对这些项目进行教学,因为这是建立其他技能的基础。这些技能也象征着“学习准备”,因为孩子需要有能力就坐,专注于辨别性刺激指令,通过有条不紊地模仿才能习得其他技能。


    模仿是其他重要技能(语言表达、社交、生活自理等)的基础

    例如:

    1、我们第一次去西餐厅吃饭,不会用刀叉怎么办?当然要看一下旁边人是怎么使用的,然后模仿他人右手刀左手叉来进餐。

    2、洗衣做饭技能,很少有妈妈在我们耳边进行分解式教学,先接水再放洗衣液再换水等等。那么洗衣服的技能我们是怎么习得的呢?当然是模仿,今天看明天看,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操作了。


        总之,模仿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有助于孩子注意周围的人和事。孩子正是依靠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成长。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学习、画画、写字、做操、排队等行为,都是在模仿他人,若是缺乏模仿力,孩子就无法吸收经验和知识。

  • 二十个感觉统合家庭训练游戏和活动

    辅助训练的专业要求及重要性

    对孩子最为有效的康复训练一定是经过专业测评,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用最优化的特殊方法,促进孩子大多数技能的发展,包括认知技能、沟通技能、游戏技能、社交技能、生活自理等,星之翼提供专业的个别化支持,除此之外结合系统的辅助训练课程,如:感官,律动游戏,集体融合,感觉统合等,即便是辅助性课程也要求极高,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做课程整合、链接。星之翼有一句口号是“专业支援,家校合一”。家庭训练是孩子康复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家长们必须要学习,要了解孩子的需求,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感觉统合家庭训练的游戏或活动。

    前庭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类能发展出追、赶、跑、跳、碰等独特又协调的动作能力,就是依赖成熟的前庭神经系统功能。前庭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维持身体平衡和侦测身体的动态(头的速度、方向变化)。前庭神经影响个体的姿势、平衡、肌肉张力、身体两侧的动作协调、眼球维持稳定的视觉和个体的警醒程度。

    前庭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前庭神经系统是强而有力的整合中心,影响其他感觉神经的功效,例如视觉---空间知觉、听觉---语言功能、神经警醒度、专注力,因此影响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效。前庭神经系统对人体有很大的重要性。

    前庭神经系统失调的行为症状

    当我们看到孩子平衡感差,姿势或动作发展迟缓,例如:坐、爬、走的发展能力比别的孩子慢,低肌肉张力、容易疲累、容易晕车或晕机、不喜欢荡秋千、不爱打搭电梯扶梯、不爱爬高或者对于高处毫不害怕、动个不停、极度喜欢转圈儿或摇晃、动作笨拙、不容易维持平衡感、动作不协调、辨认方向有困难、空间知觉能力差的状况。这都有可能是孩子出现潜艇神经系统失调的问题。

    促进前庭神经系统发展的游戏及活动

    上下左右跳的活动

    如:弹跳球、拉单杠、跳高、跳圈、跳跳床、跳格子、单脚跳、左右跳、跷跷板

    弹跳球:坐球上下跳,可设计游戏向前跳或绕过障碍物增加游戏难度


    跳圈圈:地上摆放数个圈圈,让孩子学习单脚跳或开合跳


      跳高:两人各拉绳子两端,孩子从绳子上跳过 


    左右跳:用椅子或桌子当支撑点,双手撑住椅子,双脚向左及向右跳


    双人前后跳:两人手拉手,家长后跳一步孩子前跳一步,跳到终点孩子后跳家长前跳


    单脚跳:可绕过障碍物来增加单脚跳的困难度



    跷跷板:引导孩子紧抓握把,将身体用力向下压或向上弹

    前后左右摇晃的活动


    摇摇布袋:将孩子放在被子或大毛巾中,大人拉起大毛巾或被子左右摇晃


    趴大球前后左右摇晃:让孩子头抬高,趴在大球上,大人协助轻轻前后、左右摇晃大球


    双人拉拉船:两人面对面坐下,双脚互顶、双手互拉,当一人将身体向后仰,另一人则前倾,就像摇篮一样前后摇晃

    趴大龙球前后摇晃:孩子趴大龙球上,前后推


    头下脚上、两侧平衡的活动

    如:翻跟头、青蛙踢屁股、仰卧起坐、电动摇摇椅、胯下丢接球、趴大球、吊单杠、小熊爬行、小牛耕田


    头下脚上,两侧平衡的活动:前滚翻、侧滚翻


    青蛙踢屁股:双手撑地,双脚向后踢屁股


    仰卧起坐:家长坐在桌子或椅子上,孩子面朝上躺在家长腿上,家长双手拉住孩子双手,让孩子靠颈部、腹部力量向上撑起身体


    摇摇椅:孩子坐在家长腿上,可面向或背对家长,家长的双腿上下、左右摇动,让孩子在腿上尽量保持平衡


    胯下丢接球:孩子弯下腰将球往后丢,由家长在后面接球在丢给孩子,提醒孩子注意接球,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儿会提高互动和参与性


    小牛耕田:孩子双手撑地,家长在后将孩子的脚抬起往前爬行


    身体旋转的活动

    如:旋转飞机,单点悬吊的T形秋千、滚被子、滚圆筒、空中旋转跳,弹跳转圈圈、双人转圈


    旋转飞机:将孩子 抱起,家长双手托住孩子胸腹,孩子面朝下头抬起,双手张开做飞行状


    滚被子:用大被子将孩子的身体紧紧包住后,家长将被子拉开使孩子测滚翻翻出来。


    双人转圈:手拉手转圈或双人跳舞


    空中旋转跳:双脚跳跃同时转圈


    滚圆筒:将孩子放在大滚筒中,由家长慢慢推动滚筒旋转,孩或由子自己靠身体力量使圆通滚动。

  • 正强化、负惩罚及刺激物喜好性(一)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会遇见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吧,有些事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多,还有些事情就出现的越来越少。那么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又是为什么越来越少呢?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吗?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呢?接下来我们会使用生活中很多的案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正强化?什么是负惩罚?它们背后的原理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改变行为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正强化和负惩罚改变行为的力量吧!

    理解日常生活中正强化和负惩罚,还记得我们分析行为的基本单位ABC吗


    使用ABC来分析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


    案例一:小丁第一次去准婆婆家,心里很是忐忑,刚进屋,准婆婆就热情接待。为小丁准备了零食、水果,还有小丁特别爱吃的饭菜。饭后还给小丁讲她感兴趣的男朋友小时候的故事,小丁开心的哈哈大笑,在这之后,小丁更愿意去准婆婆家了。在这里小丁去了准婆婆家,不仅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整个过程还非常的开心,在这之后更愿意去婆婆家了,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例子。

        准婆婆的热情招待强化了小丁去准婆婆家的这一行为,导致小丁以后更愿意去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例子吧,小红在家收拾屋子,老公说:"我老婆真棒",还给她买了最爱吃的水果。在这之后,小红更愿意收拾屋子啦。

        在这个案例中,小红因为收拾屋子,得到了老公的表扬和自己喜欢的水果。来自老公的夸奖和礼物多让人高兴啊。小红之后,收拾屋子就收拾得更勤快了,这也是一个正常化的例子。


        老公的表扬和水果,强化了小红收拾屋子这一行为,导致小红以后更愿意收拾屋子啦。


        第三个案例,小王同学每次到月底和妈妈要生活费,妈妈都很快打卡到账。之后,小王一到月底就和妈妈要生活费,这是不是我们在做学生期间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呢?一到月底要生活费,妈妈就快速打卡到账,是不是很让人安心呀?这个例子中妈妈快速打卡到账强化了小王在月底找妈妈要生活费这一行为,导致小王之后,一到月底就跟妈妈要生活费。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小明每次和同伴拦住低年级的同学,都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钱或者玩具。之后,小明经常和同伴一起去拦低年级的同学。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同伴男主低年级同学后,就得到了钱或者玩具。之后,小明和同学去拦低年级同学就更加频繁了。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同伴拦住低年级的同学后,就得到了钱或者玩具,之后,小明和同伴去拦低年级同学就更加频繁了,这同样是一个正常化的案例。

        钱或者玩具,强化了小明和同伴拦低年级同学这一行为,导致小明之后经常和同伴拦低年级的同学。


        乔治假期去旅行,拍了好多美照,然后发到了朋友圈儿,获得了很多的赞。然后每次他出去旅行就会拍照发朋友圈,乔治发美照到朋友圈,得到了很多的赞,以后每次出去玩儿都爱发朋友圈。相信这样的情形,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朋友的点赞,让我们觉得被认可被关心,这是多么开心的事儿呀!那这里朋友的点赞强化了乔治在朋友圈发美照这一行为,之后每次他出去旅行,就会拍照发朋友圈。


    正强化定义


       正强化就是在行为出现后,立即呈现一个刺激。导致未来该行为在类似情况中发生的频率增加。

          在这里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喜欢的刺激物。当行为出现以后,我们立即将一个喜欢的物品呈现。从而使未来这个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增加。接下来我们带着定义再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例子吧,进一步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正常化。

        我们用同一个例子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正确的案例,也就是正强化的案例。和错误的案例,也就是非正强化的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案例,客厅的柜子上放着饼干桶,小明对旁边的妈妈说:妈妈,你可以把饼干给我吗?”“那给你吧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说妈妈,你可以把饼干给我吗?”行为发生后妈妈及时把饼干给到小明,在未来的日子里小明用语言来表达要饼干的次数就会增加,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例子。

        同样还是这个例子,那我们来展示一个错误的案例。客厅的柜子上放着饼干桶,小明对旁边的妈妈说:妈妈,你可以把饼干给我吗?”妈妈没有理会,小明沮丧地走开了,之后不再用语言来请妈妈帮忙。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关注的行为都是小明说:“妈妈,你可以把饼干给我吗?”案例中,小明行为出现后,妈妈没有给任何的关注和物品,而是继续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从而使小明这一行为,在未来出现的次数减少了,因此这不是一个正强化的例子。



        这两个案例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地方

        首先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不一样。正确案例中,小明拿不到东西的时候,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的行为增加了。

        错误的案例中,小明拿不到东西的时候,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的行为减少了,其次行为的结果不一样

        正确案例中,行为发生后,妈妈给予了偏好刺激,就是饼干。而错误案例中,行为发生后,妈妈没有给予任何关注和物品。因此我们在判断是否是正强化的时候,首先要看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否增加了,然后再来看看是否基于偏好刺激,通过这两点来判定它是正常化。



    第二个例子

    正确的案例,在地铁里有一个自动售卖机,小红拿出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水从售卖机里面出来了,小红拿到了水。之后,小红看到自动售卖机,拿起手机扫描上面二维码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红拿手机扫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行为之后,水从售卖机里面出来,小红拿到了水。从而导致小红在未来拿出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的行为增加了,这就是一个正强化的生活例子。

        同样的例子,我们再来看一下错误的案例,在地铁里有一个自动售卖机,小红拿起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售卖机里什么都没有出来。之后,小红看见自动售卖机时,拿起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在这个错误案例中,同样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红拿出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行为出现后,售卖机里面什么都没有出来,小红没有得到任何物品。从而导致小红在未来拿出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的行为减少。


        以上两个案例我们来看一下的地方吧

        首先,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不一样,正确案例中,小红在未来用手机扫二维码的行为增加了。而错误的案例中,小红用手机扫二维码的行为在未来减少了。行为的结果也不一样,正确案例中,行为发生后,自动售卖机把水丢了出来,小红获得了水这一偏好刺激。而错误案例中,行为发生后,自动售卖机没有把水丢出来,小红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偏好物。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是正强化的时候,首先要看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是否增加了,然后再看是否增加了偏好刺激物,通过这两点来判定它是正强化。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案例,了解一下什么是正强化

    妈妈在晾衣服,小明把晾衣架递给了妈妈。妈妈说:“谢谢你。”之后在相似的情况下,小明帮妈妈递晾衣架的行为越来越多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把晾衣架递给妈妈。行为出现后,妈妈立即对小明说:“谢谢你。”因为妈妈说的这句话是小明喜欢的一句话,也就是偏好刺激。所以导致小明在未来帮妈妈拿晾衣架的行为增加了。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生活例子,


        同样的案例,我们再来看一下错误案例。妈妈一边晾衣服一边叨叨小明玩游戏不帮忙,之后小明把晾衣架递给了妈妈。妈妈接过衣架后不再叨叨小明啦,之后在相似的情景中,小明给妈妈的递晾衣架的行为增多了。在这个错误案例中,同样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把晾衣架递给妈妈。小明把晾衣架拿给妈妈,妈妈就不叨叨了,从而导致小明在未来帮助妈妈拿晾衣架的行为越来越多。

        但这不是一个正强化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相同点是小明在未来帮助妈妈拿晾衣架的行为都越来越多了。

        不同的是正确的案例中,行为发生后,妈妈立即给予了偏好刺激物,也就是对小明说了“谢谢你”

        给予了关注,从而导致了小明在未来帮助妈妈拿晾衣架的行为越来越多。但是在错误的案例中,小明是为了不想听妈妈的叨叨。也就是说小明是为了去除一个厌恶刺激,才主动把晾衣架拿给妈妈的。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是正强化的时候,不仅要看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否是增加了,还要再看是否是增加偏好刺激物,通过这两点来判断它是不是正常化。


        接下来,我们使用了一张图表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上面的例子,现在我们再来横着看一看这个图表。第一行正确案例一,在正确案例一中,行为发生的前事是柜子上面放着饼干,行为是小明和妈妈说:“你可以把饼干给我吗?”行为后得到一个偏好刺激物,也就是妈妈把饼干给到小明。这一结果刺激的加入,强化了小明拿不到东西的时候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的行为,导致该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增加。

        在错误案例一中,行为发生的前事也是,柜子上面放着饼干,行为是小明对妈妈说:“你可以把饼干给我吗?”行为后伴随一个结果,也就是妈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给小明任何物品强化。导致该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减少。

        我们再来看看正确案例二,在正确案例二中,行为发生的前事是在地铁底下一个自动售卖机,行为是小红拿出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行为后得到一个偏好刺激,也就是水从售卖机里面出来。小红拿到了水,这一结果刺激的加入,强化了小红看见自动售卖机拿出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二维码的行为。导致该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增加。

        在错误案例二中,行为发生的前事,也是在地铁里面有一个自动售卖机,行为是小红拿出手机扫描自动售卖机上的二维码,行为后伴随一个结果,也就是售卖机里面什么都没有出来,小红没有得到任何物品和强化,导致了该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减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正确案例三中,行为发生的前事,妈妈在晾衣服。行为是小明把晾衣架给妈妈。行为后得到一个偏好刺激,也就是妈妈对小明说“谢谢。”这一结果刺激的加入,强化了小明把晾衣架给妈妈的行为。导致该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增加。

        在错误案例三中,行为发生的前事是妈妈边晾衣服边叨叨,行为同样也是小明把晾衣架给了妈妈。行为后妈妈不再叨叨了,也就是移除了小明不喜欢的刺激,叨叨,导致了该 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增加。通过以上例子,我们来分析是否是一个正常化,主要看两点,一是在孩子的行为发生后,是否立即将一个孩子喜欢的物品呈现。


    二是孩子这个行为在未来的发生率是否增加了。

     

        正确案例中,妈妈说谢谢,小明得到了饼干,小红喝到了水都是孩子喜欢的刺激物,在行为出现后立即呈现孩子喜欢的刺激物,导致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增加,因此,正确案例都是正强化。

        我们接着来看一看错误案例,那错误案例中孩子的行为出现后,没有立即将一个孩子喜欢的物品呈现。孩子的行为没有得到任何的强化,孩子的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没有增加,因此错误案例就不是正强化。


  • 正强化、负惩罚及刺激物喜好性(二)

    今天我们看看另外的一种行为和环境的功能关系,负惩罚


    案例一

        我迟到了,所以我被扣工资了,我的钱被单位拿走了,我很不开心。钱嘛,大家都爱,我是不想被扣钱的。那我以后就不会迟到了,这就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钱没有了,惩罚了我迟到的行为,导致我以后很少迟到。


    案例二

          坐公交车拉链开着被偷了钱包,因为我开着拉链给了小偷机会,所以我的钱包就被偷走了。我又失去了钱,惩罚了我做公交车包包拉链打开的行为。那么我以后坐公交车,包包拉链就很少打开了。



    案例三

          打游戏的过程需要我们运筹帷幄手眼协调,跳入别人的大招范围内,就会失去很多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下次你还愿意主动跳进去送人头吗?肯定是不会呀。这就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大量失血惩罚了我跳入敌人大招范围内的这一行为,导致我之后很少踩到别人的大招了。



    案例四

          在网上火了的高铁座霸事件,当事者被处治安罚款200元,并在一定期限内被限制购票乘坐火车。我相信这位当事者以后应该不会再做出类似的行为了,各项利益的损失惩罚了座霸这一行为,导致之后霸座的行为减少了。




    案例五

          上厕所把手机放在裤子口袋里,手机掉进了厕所,当然这很糟心。在这个例子里,手机掉厕所惩罚了我将手机放在裤子口袋里的这一行为,导致我以后上厕所的时候很少将手机放在裤子的口袋里了。


    负惩罚的定义
    负惩罚是行为出现后,立即移除
    一个刺激物后,
    导致未来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减少。


          在这里,我们移除的是一个行为者喜欢的刺激物。行为者的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将其喜欢的物品拿走,从而使行为者在未来再次出现这个行为的频率减少。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很多负惩罚,这样的例子,接下来我们借助一些正确案例和错误案例,一起来辩证的学习负惩罚的概念。


    案例一 正确案例

          假设桌子上有一个小汽车,小明看见后总是把汽车摔在地上,他每次把汽车摔在地上,妈妈就把汽车拿走,小明后来就很少摔汽车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把汽车摔在地上。行为出现后,妈妈立即将小明喜欢的汽车拿走,从而导致小明在未来看到汽车摔汽车的行为减少了,这就是一个负惩罚的生活例子。



    案例一 错误案例

          错误的案例是,假设桌子上有一个小汽车,小明看见汽车时总是把汽车摔在地上,妈妈就会跟他说“你把汽车捡起来”,之后,小明扔汽车的行为增加了。

          在这个错误案例中,同样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把汽车摔在地上。行为出现后,妈妈立即跟小明说“你把汽车捡起来”,这里妈妈对小明说话是对小明的关注。而妈妈的关注,对小明来说是一个偏好刺激物,这个偏好刺激也就是关注,增加了小明在未来看到汽车摔汽车的行为,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生活例子。


          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来看一下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之处,首先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不一样。正确案例中行为发生后妈妈移除了偏好刺激,也就是汽车。而错误案例中,行为发生后,妈妈呈现了偏好刺激,也就是关注。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是负惩罚的时候,首先要看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否是减少了。然后再看是否是移除了偏好刺激,通过这两点来判断是否是负惩罚。


    案例二 正确案例

          小明常常上课时尖叫,老师把火车拿走之后,小明的尖叫就停止了。久而久之,小明在上课的时候就不尖叫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行为是,小明上课尖叫。当行为出现以后,老师立即将小明喜欢的火车拿走了,从而使小明在未来上课的时候出现尖叫的行为减少,这就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



    案例二 错误案例


          小明常常在上课时间尖叫,他一尖叫老师就让他罚站十分钟。后来,小明就经常在上课时尖叫。在这个错案例中,同样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上课尖叫。当行为出现后,老师立即要求小明去罚站十分钟,这里老师让小明罚站,小明就不用上课了,上课对小明来说是一个厌恶刺激。而移除厌恶刺激,增加了小明在未来上课尖叫的行为,这不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


          这个案例中我们来看一下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之处。首先,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不一样,正确案例中,小明在未来上课尖叫的行为减少了。而错误案例中,小明的行为在未来增加了。其次,行为的结果不一样,正确案例中,行为发生后,老师移出了偏好刺激物,也就是火车。而错误案例中,行为发生后,老师移除了一个厌恶刺激,也就是课堂任务。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是负惩罚的时候,首先要看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否是减少了,然后再来看看是否是移除了偏好刺激,通过这两点来判断是否是负惩罚。



    案例三 正确案例

          吵架的时候,小明总是跟女朋友大喊,他每次大喊女朋友就不理他,后来小明生气的时候就很少跟女朋友大喊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大喊。行为出现后,女朋友立即不理他了,从而导致了小明在未来吵架时跟女朋友大喊的行为减少了,这就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


    案例三 错误案例


          而不是负惩罚的例子是这样的,吵架的时候,小明总是跟女朋友大喊,他每次大喊女朋友就会比他喊的更大声,后来小明生气的时候就很少跟女朋友大喊了。

          在这个错误案例中,同样我们关注的行为是,小明大喊,行为出现后,女朋友立即喊得更大声,这里女朋友喊得更大声,对小明来说是一个厌恶刺激,这个厌恶刺激,减少了小明在未来吵架时跟女朋友大喊的行为。这就不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了。


    这个案例我们还是来看一下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之处。行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正确案例中,行为发生后女朋友移除了偏好刺激,也就是对小明的关注,而错误案例中,行为发生后,女朋友呈现了厌恶刺激,也就是喊得更大声的关注。其次,相同的地方是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都减少了。我们在判断是否是负惩罚的时候,首先要看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否是减少了。然后再看是否是移除了偏好刺激,通过这两点来判定。正确的案例是负惩罚。

          错误的案例中,正惩罚的例子,我们会在后面介绍。关于负惩罚的内容,我们还是用一张图表来给大家做一下对比,在这个图表中,首先竖着的第一列是我们前面的案例。第二列是每一个案例的前事,第三列是每一个案例中的行为。第四列是每一个案例的结果,最后一列是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

          现在我们再来横着看一下这个图表,第一行正确案例一,在行为之前的前事是桌子上有一辆小汽车,接着出现了孩子的行为,将汽车摔在地上,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妈妈把汽车拿走,最后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减少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来分析这是否是一个负惩罚,主要是看两点,一是孩子的行为发生后,是否将孩子喜欢的刺激拿走移除了。二是孩子的这个行为在未来的发生率是否是减少了,正确案例一中,汽车是孩子喜欢的刺激物,在行为出现后被妈妈拿走,而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减少的,因此正确案例一是负惩罚。我们接着来看错误的案例一,孩子的行为出现后,增加了一个孩子喜欢的刺激,妈妈对孩子的关注,而且因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增加了,因此,这个错误的案例一,就不是负惩罚的例子。在正确案例二中,当行为发生尖叫后,孩子喜欢的火车被拿走了,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是减少的,因此这是一个负惩罚的案例。在错误案例二中,行为同样是尖叫,但是尖叫行为之后,是移除了一个孩子厌恶的刺激,课堂任务,而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增加了的,因此这不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正确案例三中,大喊的行为之后,女朋友移除了对他的关注,这个关注是他喜欢的刺激,大喊的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减少的。因此这个正确案例三是一个负惩罚的例子。错误案例三中,大喊行为发生之后,增加了一个他不喜欢的刺激。女朋友更大声的喊,而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是减少了的,这个例子中只有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减少,这个条件是符合负惩罚条件的,因此这里这个不是负惩罚。

          接下来,我们使用这张图表来总结正强化和负惩罚这两种基本原理的区别。在这里,我们用加号来表示正以及增加的意思,用减号来表示负以及减少的意思,用向上的箭头来表示未来行为的增加,用向下的箭头来表示未来行为的减少。正强化是增加了一个偏好刺激或强化物,行为在未来增加了。负惩罚是移除一个偏好刺激或强化物,行为在未来减少了。用符号来表示,即是正强化增加了偏好刺激,行为增加了。负惩罚减少了偏好刺激,行为降低了。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两种后效关联的区别,这一章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后效关联,正强化和负惩罚,我们看到前面的图表里面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刺激的增加或减少,刺激的增加为正,刺激的减少为负。第二个维度是对未来行为的影响,未来的行为增加则为强化,未来的行为减少则为惩罚。那么正强化在行为出现后增加了一个刺激物后,导致未来该行为在类似情景中的发生频率增加。也就是说,当你做了一个行为,你得到了你喜欢的东西。那么之后,你做这个事情的次数就会增多了。负惩罚是行为出现后,立即移出一个刺激物后。导致未来该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就是当你做了一个行为后,别人拿走了你喜欢的东西,那么之后你做这件事的次数就减少了。好啦,我们这节课的讲解就到这儿啦,接下来请大家继续学习。


  • 感觉统合—触觉 家庭训练方法

    辅助训练的专业要求及重要性

        对孩子最为有效的康复训练一定是经过专业测评,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用最优化的特殊方法,促进孩子大多数技能的发展,包括认知技能、沟通技能、游戏技能、社交技能、生活自理等,星之翼提供专业的个别化支持,除此之外结合系统的辅助训练课程,如:感官,律动游戏,集体融合,感觉统合等,即便是辅助性课程也要求极高,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做课程整合、链接。星之翼有一句口号是“专业支援,家校合一”。家庭训练是孩子康复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家长们必须要学习,要了解孩子的需求,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感觉统合家庭训练的游戏或活动。    

           人类早期的触摸经验会决定触觉灵敏度的发展,只要在安全前提下,提供孩子充分的探索环境,不要禁止或剥夺孩子抓、握、把玩、摸、碰的机会,凡是能使孩子触觉刺激更趋多样的事物,都可能促进孩子的脑发育及智能发展。


    触觉功能失调的行为症状

    一、触觉防御:触觉过度反应

       1.日常生活中穿衣、鞋、袜很挑剔,特别对某些材质的衣服反应过度,例如:毛衣及高领衣衫。

       2.排斥洗发、梳头、洗脸刷牙等清洁活动。

       3.排斥剪指甲、剪头发。

       4.排斥食物的质地,无法吞咽;或挑食、含饭、吃得慢。

       5.不喜欢被碰触、被亲,不喜欢身体部位被碰触。

       6.不喜欢别人靠近自己。

       7.不喜欢手指碰触颜料、浆糊或胶水。

       8.不喜欢脱掉鞋袜,或赤脚踏在草地、沙滩上。

       9.被人碰到时会立刻揉一揉被碰触的皮肤。

       10.被人轻微碰到时情绪反应大,会推人、打人、踢人、会向大人告状。

       11.衣服沾到水会感到很不舒服。

       12.对水的温度很敏感也很挑剔。

       13.很不喜欢待在人多且拥挤的地方。

    二、触觉区辨别力展不足

       1.流口水没有知觉。

       2.口齿发音不清。

       3.对脸上沾黏的饭粒没有知觉。

       4.碰伤没知觉。

       5.双手操作器具不灵巧。

       6.写字或画画的精细动作不良或运笔控制不佳。

       7.玩摸摸看(手指区辨)的游戏很困难。

       8.动作笨拙。

    促进触觉发展的游戏及活动

    一、增进触觉发展的游戏

         如:压大龙球、吹泡泡、浴巾卷身体、摸摸看、水彩画、玩黏土、做美食、海底寻宝、乌龟赛跑


    浴巾卷身体:用浴巾将身体卷成小热狗

    吹泡泡:将泡泡吹出后拍打泡泡



    摸摸看:让孩子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并且辨识出来


    压大龙球:用大龙球压过全身


    手指画:用水彩颜料、面糊、面粉。胶水写字或画画


    做美食:用面粉或黏土揉捏做各种造型物


    海底寻宝:跳入球池找出指定物品,例如:在球池中找出埋在球池里的布偶或玩具。


    乌龟赛跑:背上重物爬行或赛跑。、


    二、降低触觉防御或过度敏感的游戏

    如:压在垫子下、黏土包手脚、躺在球池里、按摩手、触觉刷刷身体、按摩、压抱按摩、合掌互拍、毛巾搓身体、抱大龙球、触觉球按摩、滚平衡步道、抚触、玩沙子等。


    压垫子:让孩子躺在垫子下,用力压


    黏土:用黏土包起手脚

    躺在球池里:可将自己埋入球池


    按摩手:帮孩子按摩手掌及手指


    触觉刷刷身体:可边刷边唱歌,可以大人帮孩子也可孩子自己刷


    互相按摩:孩子和孩子之间互相按摩

    压抱按摩:孩子用力抱住自己的身体


    合掌互拍:可以两个孩子之间,也可孩子和大人之间

    毛巾搓身体:孩子可以用毛巾上下、左右搓身体

    抱大龙球

    触觉球按摩:用触觉球在孩子身体上做上下滚动或环形按摩

    滚平衡步道:让孩子胳膊举过头顶紧贴耳朵,双腿并拢、脚尖绷直滚过平衡步道


    拍背:孩子蜷缩着,家长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


    玩沙子


  • 儿童手部精细训练的18个动作要点

    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是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闭症儿童可以推着桌子跑动,却不能用勺子舀起饭粒;他们总是用整只手去抓取东西,却不会用拇指和食指捏物品。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协调性和控制力差,精细动作完成不了。


          但是,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就像口腔肌肉的发展一样,也是基于手部触觉、手部肌肉关节动觉等多个感觉系统的综合发展以及大脑对手部功能的良好调节的。如果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发展不良,便容易造成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功能失调,令孩子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障碍。


    举个例子

     

           当孩子想要操作筷子,铅笔,黏土,丝线等用具的时候,必定首先需要用手部的触觉来感知这些用具的状态,并把相应的触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之后大脑才会调配信息,指挥双手到底是要采用抓、握还是捏等各种动作。但是,如果孩子手部的触觉辨识能力比较差,不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摸到的是什么东西。那么,他可能就会像在寒冷的冬天带着手套写字一样,既难以准确掌握当下笔的状态,也难以灵活施展自己的动作,从而把字写得又慢又丑。

     


         除了手部触觉辨识差,其他诸如手眼协调差,注意力易分散等,也都容易导致孩子在操作双手过程中遇到阻碍。尤其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度包办,导致孩子丧失了很多自我独立操作的机会,从而在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方面出现了滞后。所以,为了避免家长在日后发现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不良的时候悔之晚矣,今天的文章,就给出“0-6岁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进程”,帮助各位家长朋友及时核对。从而在发现孩子存有精细动作发展不良情况时,及时给予干预训练。至于怎么干预训练,后面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要点会帮到你!


     0-6岁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进程

    (自闭症儿童也要遵循普通儿童发展进程)


    1岁之前      

    0-1个月手会紧握成拳

    1-2个月躺着时手臂会挥动

    2-3个月龄双手不再长时间紧握成拳

    3-4个月龄会取物放入口中

    4-5个月龄双手会各自抓物

    5-6个月龄会玩弄玩具上的绳索、会敲打玩具

    6-7个月龄会将玩具由一个手交到另一个手

    7-8个月龄会用大拇指与其他手指来捡拾物品,会自己拿饼干吃

    8-9个月龄会用食指触碰按钮、开关

    9-10个月龄会拍手

    11-12个月龄会用拇指和食指捏拿葡萄干,会拉下袜子

    1-2岁

           单手能同时捡起两个小东西、会转开瓶盖、会拿笔涂鸦、会拿杯子喝水,会拿汤匙进食、会叠积木(3块及以上)、会仿画直线、会脱下没鞋带的鞋子、会仿画圆形、会拉下拉链、会剥开糖果的包装、会脱下没扣扣子的外套

    2-3岁

           惯用手已形成、会仿画横线、上厕所会脱下裤子、会叠积木(8块)、取物不易失手掉落、丢接球没有困难、玩玩具不会显得笨手笨脚、喜欢玩操作性玩具、不会经常弄坏玩具、会穿上没鞋带的鞋子、会依样画图形、会解纽扣

    3-4岁

           握笔姿势正确、会仿画十字、会脱套头衣服、会穿衬衫、会仿画“X”、会自己洗脸刷牙

    4-5岁

           会用剪刀剪直线、会用筷子夹菜吃饭、会拉上拉链、会画“□”“Δ”、会在线条范围内着色、会扣扣子、会穿袜子

    5-6岁

           会写字、会穿衣服、会夹三明治、会画菱形、会系鞋带、会使用刀子、会把字写工整,而不是扭七歪八


        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的18个动作要点


         1.:抓豆、抓沙、抓玩具、抓食物......让孩子练习各种单手抓、双手抓、满手抓。

         2.:捏泥巴、捏豆入瓶、捏防震塑料膜的泡泡......让孩子练习捏大物件,捏小东西,用二指捏,用三指捏等。

         3.穿:穿珠,穿针引线......让孩子不断练习穿不同质地、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和形状,或洞眼大小、深浅不一的珠子,或用吸管、硬纸片剪成的“珠子”等,同时穿珠所用绳线之软硬、粗细等也可有所不同。

         4.:用筷子夹食物,用圆盘衣架夹袜子......让孩子坚持使用筷子吃饭,经常用塑料夹子玩夹一夹的小游戏等。

         5.:倒豆、倒米、倒水......从倒固体慢慢过渡至倒液体,从无刻度到有刻度,从广口到小口,注意提醒孩子慢慢倾斜,动作要稳,对着口中央倒。

         6.:按开关、按键、按图钉......

         7.:拧瓶盖,拧大小不等的瓶与盖,并把瓶与盖一一配对,帮助孩子既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练习手腕内外旋转的能力。

         8.:剥带皮的,带壳的,带包装的食品等,如香蕉、橘子、豌豆、糖果......

         9.:绕纸条、绕毛线......向前绕,向后绕,向上绕,向下绕,向内绕,向外绕......

         10.:系鞋带,系购物袋,系腰带......给孩子买需要系鞋带的鞋子,教会并要求孩子每次都自己系鞋带。

         11.:择菜,让孩子进厨房帮忙择菜,如把韭菜、大葱等的烂叶去除等。

         12.:购买一些拼插玩具,如雪花片等,让孩子不断练习插、拔的动作。

         13.折纸,特别是折一些特殊的图形,如四边形、三角形等。

         14.:为孩子准备一些简笔画图形,让孩子沿着图形线条描边。

         15.给孩子准备彩笔,让孩子为图形轮廓上色,可以让孩子自由涂色,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规定颜色进行涂色。

         16.撕纸,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纸张、如旧挂历纸、旧报纸、复印纸、餐巾纸等,让孩子沿直线撕,沿曲线撕,沿轮廓撕,不按轮廓脱离画线直接撕......

         17.:剪纸,剪花草......让孩子随意剪、按图形轮廓剪。

         18.:为孩子准备切蛋糕的塑料小刀,先从切橡皮泥开始,再联系切香蕉及其他一些软质的东西,并逐渐增加难度,如要求切的等距,切的越来越薄等。

  • 最优秀的父母,是最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

    手机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成了“哄娃神器”了?

    孩子不吃饭;

    孩子打扰我们工作;

    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

    .......


    一个手机就能全部搞定。

    然而,“苹果手机之父”乔布斯,生前却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玩iPad和手机。


    他说:“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作为研发者,他深知智能产品对孩子的伤害。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


    他们让三组5岁的孩子在纸上画小人。


    结果,每天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画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简单、呆板。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让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会大大损伤孩子大脑发育,影响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这种伤害日后会很难弥补。

    爱玩手机的孩子,正被手机一点点偷走健康和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说:


    过度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有损害,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暴躁、冷漠、自闭、人格分裂,甚至暴力等行为。


    如果不加以限制,我们辛苦养育、寄予厚望的孩子,极易被手机狠狠吞噬。


    一部手机就能预测一个孩子未来一定受影响吗?或许未必。

    但是,孩子对待手机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会影响他对待他人和事情的态度的。

    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让孩子完全隔离手机好像也很难做到。

    可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先培养阅读习惯,再接触电子产品


    很多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

    2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3-6岁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一天不要超半个小时。

    6-18岁每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


    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被培养好后,再接触动态的电子屏才好。


    对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做出约定


    很多时候,孩子玩手机都是临时起意且没有限制的,这就导致容易上瘾。


    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规则,比如放学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周六日可以看一部电影,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等。


    当习惯养成后,孩子和父母都会变得自觉,就不会因为玩的次数和时长发生“拉锯”“谈判”等问题。


    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


    朋友的一个孩子,曾对着玩手机的爸爸说过一句话:


    爸爸,你真丑!瘫在沙发上!


    一语惊醒梦中人。


    原来我们玩手机的样子在孩子眼里这么丑。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讲一百遍道理,不如一个榜样的力量来得有用。


    父母的陪伴让孩子见识更大的天地


    龙应台说:“玩,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


    最优秀的父母,是最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


    带孩子散步、旅行、看绘本,孩子会在自然中观察虫居、鸟鸣、草露,感知山、海、云、雾之美,在书中拓展认知和语言。


    从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润,被书香熏染的孩子,兴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会沉溺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好的父母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


    一部小手机,往往藏着做父母的哲学,也藏着孩子的未来。

    愿父母们共勉!

  • 简单又实用的亲子游戏(二)
    06

    拍气球


    准备:吹好的气球

    目标:提升视觉追踪及广度、专注力、反应能力。

    游戏方法:

    ①妈妈做示范,把气球向上抛起,在气球落下时用手向上拍,保持气球不落地。

    ②和孩子讲明游戏规则,让孩子来拍气球。

    ③加入轮流的游戏规则,邀请爸爸一起加入,爸爸拍给妈妈,妈妈拍给孩子,孩子拍给爸爸,让孩子持续关注球移动的位置,并且建立等待、轮流的能力。

    ④四人分成两组比赛,球在哪一方落地,该组成员表演节目。

    ⑤增加难度,用头顶气球。


    07
    抬轿子

    目标:锻炼身体平衡能力,控制力。

    游戏方法:

    ①妈妈和爸爸面对面,分别用自己的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腕,右手握住对方的左手腕。

    让孩子坐到上面抬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扶一下孩子。

    ③等孩子熟悉以后,慢慢松开手,让孩子自己控制好平衡坐在上面。

    ④让孩子发指令“向前”“向后”“拐弯”等。



    08
    表情娃娃

    目标:提高反应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方法:

       妈妈和孩子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每一回合,胜利者要做出“哭的表情,失败者要做出“笑”的表情。


    09
    五官在哪里

    目标:提升认知、动词理解、关注他人的能力。

    游戏方法:

    ①妈妈发指令,让孩子指认自己的五官。

    ②孩子指认时,妈妈可以左右移动头部,延长孩子关注妈妈脸部的时间。

    ③妈妈在脸上贴一些碎纸片,让孩子帮忙拿下来。


    10
    抢东西

    准备:零食、桌椅

    目标:提升反应能力、专注力。

    游戏方法:

    ①妈妈当裁判,爸爸和孩子在桌子对面坐好。

    ②在桌子中间放置一个孩子喜欢的物品,妈妈发几个动作指令,例如:拍头、跺脚、摸耳朵等。

    ③爸爸和孩子听到什么指令就做出什么动作,在听到“抢”的时候去抢桌子上的物品。

    ④泛化到房间外、室外等场所。